禅修问答(观云法师)

禅修问答 观云法师 观云:在禅修过程中,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感受,想要拿出来共享,现在的时间可以用来提问和交流。 营员:修安般禅法要数息,应该怎么数呢?这是属于止,还是属于

禅修问答

观云法师

  观云:在禅修过程中,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感受,想要拿出来共享,现在的时间可以用来提问和交流。

  营员:修安般禅法要数息,应该怎么数呢?这是属于止,还是属于观?另外还有一种禅修的方法是念佛,这是属于止,还是属于观?
   观云:止呢,就是把心专注在所缘的一个境上,保持心不散乱。
   南传圣典《清净道论》里有这样的修法:就是修土遍,把一块蒲扇大小的干泥团粘或挂在墙上,然后专注地观察这个泥团,眼睛睁开的时候,观察这个泥团的形状、颜色、质地等,闭上眼睛的时候,泥团还要在眼前出现。如果闭上眼睛的时候,那个泥团的形象消失了,要睁开眼睛再去看。直到睁眼闭眼这个泥团都能很清晰地出现,才算这个定修成就了,这就是一种止禅的修习。
   安般禅法也是南传禅修里比较普及的一种禅修方法,具体就是观察和数吸气和呼气,吸气和呼气一次,算一次,从一开始数,数到十,然后重新数。大家对此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专门介绍的书籍,具体操作起来,会有不同的一些具体的情况需要调整和处理,比如呼吸紧张、头晕等,最好要有这方面有经验的老师指导,推荐西园寺的宗净法师,大家可以向他请教。
   念佛的时候,止观是同时修的。念佛的时候,心专注于佛号,不向外攀缘、不散乱,这是止;念得分明,听得清楚明白,这是观。止观是并行的。
   禅修的方法很多,有不同的流派,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来选择,也可以向有经验的禅师请教,总的来说与身心相应的法就是好的。心比较散乱的人,或者刚上手的,修止的话,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治心念比较散乱的状况。有一些基础的人,也可以直接修观禅,止和观可以相互促进。有时候,从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会去问,某种修学方法是止还是观。其实,只要能够使你的心专注、不外驰,很清楚,很明了,不一定非得追究它是止还是观。

  营员:禅修时念阿弥陀佛,应该出声念,还是默念?另外,我念佛号时,如果紧了,就会觉得很累;如果缓了,又容易起妄想。
   观云:念阿弥陀佛,如果你要把心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收摄起来的话,那不管是出声念还是默念,关系都不是特别大。关键是,这四个字在你内心是有一个声音的相的。不管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这四个字在你内心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谈到念佛号的缓急,先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小孩,他在睡觉的时候说:“我睡,我睡,我使劲地睡。” 其实大家明白,使劲睡反而不容易入睡。禅修,用心也不能使劲地用。有一个说法是: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专注力。意思就是说,不要太紧。用功夫的话,不能太猛。你坐在这个地方,心特别用力的话,过一会儿你会很累,而且可能会气往上涌,你头会晕的。“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你不可以念得太急,念的太急的话,你的心会躁;也不可以念得太缓,念得太缓的话,你容易昏沉,其他杂念也容易生起来。紧和慢,以摄你自己的心为标准。佛法是心法,任何标准都是和摄我们的心相应的。只要你在念的过程中,既不觉得很累、很躁,也不容易打瞌睡或起妄念,这就好。这个度,要你自己去调。就像骑自行车时的平衡感一样,大家能够交流的是大概的一个平衡的原理,而平衡感一定要自己调的。

  营员:在禅修的时候,我会有这样的疑惑:念佛究竟是从哪里念出来的?是从嘴上,是从脑部,还是从胸部的心呢?我总是想要找到它。
   观云:如果这个疑惑,足以把你全身心的注意力调起来,并且能够长久地安住在疑惑上,这个疑情能够持续,并且能够成片的话,那么这就是禅宗的“参话头”了。但是从你刚才的叙述看来,很显然你不是参,因为你还在找它。找它的话,就不是疑情,禅宗里参话头的参是“离心意识”的,而你是用意识在寻找它:它在头部呢,是在心部呢,是在嘴上呢,还是在哪里呢?过去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就是说,世间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念佛的声音,也和琴声一样,你要到哪里去找呢?你要找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找声音的人,和所找的声音,能找的你,和所找的声音,不是两个东西,但也不是一个东西。佛教里有一种很辩证的表达方式,把这个称为“不一不异”。我们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心,不是两个。你在念佛的时候,要知道这个声音,既不从内来,也不从外来,它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你要去找它的话,就像二祖慧可说的:“觅心了不可得。”觅声也是了不可得。不要去追寻它从哪里来,只要把它听得清楚明白。我们不必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只要每一天都活在正念之中,能够活得很鲜活,每一刻都是觉悟的。从哪里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营员:打坐禅修时,我眼前会出现很多变幻的画面,比如说,可能一开始是眼睛,很多的眼睛,然后变成了亮闪闪的蜡烛,然后又变幻成别的。我就会很好奇,很注意地想着它接下去会变成什么,想要抓住它变化的规律。这样对吗?
   观云:不要抓,而要观察。只是全然地观察。你甚至可以感慨:“生命真是奇妙,心上产生了这么多的一些东西。”你不应该把这些画片看成客观的,或者去观赏它,去抓它,不要。你只是如实地去观察它,一切都在你的觉察之中。你的心好比是这个屋子,屋里突然来了几个老鼠,你就看着这几个老鼠,你也不要惊动它,你也不要去留它。它来了,就是来了,走了,就是走了。屋子空了,就观察这个空屋子。关键一点就是,你一定要看着,你一定要知道。但是你不要去抓这些画片,也不要去驱逐这些画片。你甚至可以试试看,看这些画片在你的内心能停留多久。你会发现,它过一会儿就像天空中的云一样,自来自去。这样,你心的状态将是清楚的,明了的,自在的,清净的。如果你去抓它的话,就会迷失在那些画片里,而失去正念了,就像猴子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

  营员:我打坐时,脑海里怎么没有出现刚才说的那些具体、生动的画面呢?我产生的是另外的一些念头。
   观云:这说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有些人,平时的思维可能是比较具象的,有些人的思维是比较抽象的。这倒没有什么,出现任何东西都没有什么。关键的是,你要知道心上出现了这些东西。有时候,我们心上出现了这个东西,就跟着这个东西走了,如果出现一个汽车,我们坐着就走了。你应该观照着它,不要跟着走。
   有一次做梦,被一个狼狗追,我非常恐惧,使劲跑,但是好像跑不动。还好,平时在恐惧的时候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狼狗很快就扑上来了,我还在纳闷:怎么念观世音菩萨不起作用呢?但我还是大声地念,把我念醒过来了。我发现,梦中和醒过来,狼狗有变化,梦中的狼狗是真实的,醒过来的狼狗是假的。但是有一个东西没有变化,就是梦中念观世音菩萨,醒过来还是念观世音菩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