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为人悉檀:指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因为人的性格、爱好、根基有别,所以佛陀教导众生的修行方法、方式也各有不同。比如佛陀会对上根利智,慈悲心强者,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对厌离心切者,说解脱道,出离三界:对贪着世间福报者,说人天因果;对依赖心强者,说他力救度法门;对独立性强者,说自觉自悟之道;对国王,说治国之道;对妇女,说为妇之道;总之,佛陀根据不同根基的众生,施设不同教法。 第三、对治悉檀:所谓“对治”是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习气开设法门。我们每人都有着许多的烦恼习气,修行的过程就是修理这些烦恼,所谓“断一分烦恼、证一分菩提”,一旦烦恼断尽,佛道也成就了。但众生的烦恼无边,该如何下手呢?佛陀是位大智慧家,他针对各种众生的不同烦恼,建立相应的对治法门:对于嗔心重的人说慈悲观;对于散乱心重的人说数息观;对于贪心重的人说不净观;对于愚痴重的众生说因缘观;对于执常见的众生说无常观。这种针对性的说法就是对治悉檀。 第四、第一义悉檀:这是佛法里最真实、最究竟的法门,佛陀把他证悟真理直接说出来,令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面貌,这是佛陀说法的最终目的。佛陀的出世但为显示世间的真实,众生也必须从证得真实中解脱烦恼生死。 (5)四记答:面对众生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佛陀的回答方式共有如下四种: 第一、一向记:对于比较果断的问题,佛陀是采取肯定式的回答,比如有人问佛陀,人是不是都要死,那么佛陀的回答是采取一向记,人肯定是要死的,谁都逃不了这一关。 第二、分别记:若一个问题里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如有人问:到这里来听法的人是不是都信佛?是不是都已归依三宝?对这种问题要采取一分为二的回答,有的人信也有的人不信;有的人已归依,有的人尚没归依。对不同的问题,佛陀采取不同的解答方式,这是分别记。 第三、反诘记:对提出的问题不做正面的回答,而是采取反问的态度。佛陀在世时,舍利弗有个在外道出家的舅舅,他的学术和辩才都很权威,得知舍利弗跟随佛陀出家后非常不服气,来僧团找佛陀辩论。他立了这样一个论题:“一切见不受”,也就是说“我一切观点都不接受”,打算通过这次辩论难倒佛陀。结果佛陀就问他“是见受否?”,就是说:你提出的这个观点你接受不接受?他无言以对:假如接受自己的观点岂非自相矛盾?假如不接受,这一论点也就不成立。后来,他也跟随佛陀出家了。 第四、舍置记:是一种置之不理的方式。佛陀对人们基于好奇心而提出的与修行解脱无关的问题采取沉默的回答方式。比如前面所说的十四无记问题,对人生、修行都没什么意义的,佛陀就用舍置记。 五、经教是怎么来的 现在说到的佛法,一般指的是经教,尤其是佛陀所说的经典。这些经典是怎么来的?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一般的典籍都是作者亲手撰写的,佛经的数量那么多,是否都是佛陀写出来的呢? 佛经大部分是佛陀亲口说的,却不是佛陀亲手写的。在佛陀时代,佛说法时弟子们靠自己的记忆来背诵,然后依文解义,如理思维,依法修行。弟子们弘法时也是依自己从佛陀那里听到的法,完全靠的是记忆。为了能够继承佛陀的遗教,避免佛法的失传及误传,在佛陀灭后,僧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佛法的结集。这次结集经典的工作相当的严格而认真,必须证到大阿罗汉果位的人才有资格参与,人数有五百人之多,在王舍城郊外二十里的七叶石窑洞内举行。这次的结集队伍中,阿难是个中心人物,结集时阿难坐中央的主位,其它比丘们四面围绕,由阿难一句一句诵出经文,五百大阿罗汉静听作证,如果有人觉得不对的地方,就提出来共同讨论纠正,如果没人反对就确定下来。 阿难原本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后一直在佛陀身边,佛陀走到哪里他就跟随到哪里,佛陀所讲过的一切经教他都听过,而且能够一字不漏的记在心里。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难以多闻第一著称。他的记忆好到什么程度呢?就好比将一瓶油从这个瓶中倒向另一个瓶中,能完完整整地点滴不漏。他的记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录音机,录音机还会出现故障,而他的记忆则一点遗漏都没有。佛陀四十九年中所说过的法他能完完整整的背诵下来,这种非凡的记忆实是相当难得。因此,佛陀灭后结集经典,作为诵出经教的人,他是最好的人选了。在诵出这些经教时,他按照当时法会的每一个情节、有哪些重要人物参加,法会所讲的什么内容,在这个法会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情景等等,都如实的按说法的时间次第诵出。比如佛陀讲《法华经》时,诵出法华会上的内容;讲《华严经》时,诵华严法会上的内容,乃至《般若经》、《楞严经》、《楞伽经》等等,都是这样结集出来的。佛教对经典的结集不仅仅是这一次,从迦叶尊者倡导举行结集后,又曾有过五、六次之多。 至于每部经是否都是佛说的,这是佛教界比较有争论性的问题。根据传统的看法,认为经典里的每句话都是佛说的,例如《华严经》八十经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佛说的。相反的看法是认为佛教经典并非全是佛陀说的,尤其是大乘经典,含有许多后人创作的成份,于是有人高唱大乘非佛说,提出许多经典是伪造的。这两种说法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以为对于大乘经典,不应该认为一字一句都是佛说的,因为这种看法与《大智度论》中的“经通五人说”的观点相违背;也不应该对后人整理的成份持否定态度,大乘经典告诉我们,抉择佛法的标准要“依法不依人”。我们对佛法的抉择,应该从法义的自身去把握,以佛法研究佛法,不应过多的去考证谁说的。 六、佛法包括哪些内容 初步接触佛法的人,总会听到人们对佛法做这样的描述:或认为佛法无边,或认为佛法博大精深,往往给人不着边际的感觉,佛法究竟指那些内容呢?假如我们不弄清楚这个问题,修学佛法就不知从何处下手。 1、从常法到教法: 常法是指佛陀所证得诸法的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亦是宇宙人生的规律,无论佛陀是否证得它都存在着。这一规律不是佛创造的,也不是因佛陀出现才有,从无穷的过去至无尽的未来,它一直存在。无佛住世是这样,有佛出世也是这样,佛佛之间所证相同,不仅三世诸佛如此证得,历代祖师所证的法也是同样。有道是“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教法是佛陀教导众生如何走近真理、趋向解脱的法门。它是佛陀证悟真理后,观察众生因不了诸法实性而导致生死茫茫,为了引导众生走出这段烦恼黑暗,佛陀将其所证得的法性回真向俗,施设无量法门引导众生趋向解脱。佛教是依教法而得以体现,学佛修行是依经教,从闻思修而得解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