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学佛释疑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 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
  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不仅是表达自己将三宝作为人生唯一依赖的愿望,也能因此获得三宝加持,获得诸佛菩萨和历代大德一脉相承的皈依体。

  如果只是自己随便想一想:“哦,我皈依过了!”不仅无法获得皈依体,也很难对身心产生多少作用。我们心中时时都有各种念头来去,仅靠这微不足道的一念,又如何抵挡此起彼伏的妄想?所以,皈依仪式决不是表面文章,而是我们向成佛之路迈出的坚定一步。

  问:对在家居士来说,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答: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菩萨戒。《优婆塞戒经》就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弘扬。此外,《瑜伽菩萨戒》的开遮也非常善巧,对在家居士修学戒律有极大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更高,行持起来难度也较大。


  问: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破了戒,对戒体有什么影响?
  答:对于一般人而言,不受戒是不得戒体的,必须通过相关羯磨作法才能得到戒体。此外,也有不必通过羯磨作法得到的戒,如成就禅定时具足的“定共戒”,成就无漏圣道时具足的“道共戒”。但从凡夫境界来说,惟有通过受戒这一形式,才可能得到戒体。在家居士受持五戒,表面看来比较简单,其实严格做好也不容易。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处处充满考验。为慎重起见,在家居士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分受,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乃至五分。如果受戒前没有一点把握,也没有彻底改造自己的决心,之后就很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不同。犯戒主要指犯轻戒,而破戒则是犯重戒。如杀人就是犯重罪,会失去戒体,就像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无法修补得完好如初。而犯轻戒的话,就像茶杯沾染了污垢,清洗之后还能继续使用。所以,犯了轻戒可通过忏悔弥补,这是对治犯戒的有效途径,所谓“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一旦犯了重戒,则会失去戒体。


  问:为什么要学佛?求佛保佑是学佛吗?
  答:学佛,是因为人生存在问题。如果人生完美无缺,没有任何问题,就大可不必学佛了。那么,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生的烦恼痛苦,就是对生死之迷的追问,对终极归宿的困惑,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所以,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断除一切疑惑,亲证诸法实相。

  如果不是带着这些问题学佛,只是求佛保佑,可以算是信佛,但不能算是学佛。学佛,是学佛所言,行佛所行,而不是一味祈求保佑。那样的信,往往会流于迷信,乃至功利心,与学佛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比如佛陀教导我们不要贪心,可我们却带着强烈贪著来到寺院,希望佛菩萨给我们这个、那个,要了平安健康,还要升官发财,恨不得还要佛菩萨保佑自己干了坏事不被发现,这叫学佛吗?


  问:学佛是为了成佛,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答:开始学佛时,需要制订一个目标,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各种执著,包括对成佛的执著。所以,修行达到相当程度时,就不再觉得我在修行,觉得我已达到什么果位。如果有这种想法,还是典型的凡夫,而非佛菩萨的境界。佛陀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还告诉我们:“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在佛陀证悟的真理中,佛与众生的差别相都不存在,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

  问: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答: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们断除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们通达了吗?“心即是佛”是代表生命某个层面所具有的内涵,并非一切。现实中,我们仍是不折不扣的凡夫,充满贪嗔痴,充满无明烦恼。所以,还应以佛法为指导,不断消除烦恼,使心的本来面目逐渐显现。

  那个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心,那个充满慈悲和智慧的心,才是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的。


  问:为什么汉传、藏传、南传看起来如此不同?
  答: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之分,除传播地点、时间的不同,对佛法义理也有不同侧重。南传主要继承早期佛教的生活形态及声闻乘、解脱道的思想。汉传虽然同时传译声闻乘、菩萨乘典藉,但实际继承的是声闻乘的行仪,菩萨乘的见地。藏传佛教则主要继承印度晚期的大乘佛教思想,并结合西藏本土的民俗文化,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但就佛教的核心思想来说,三大语系都是相同的。


  问:资助“希望工程”和把钱放在功德箱里有何区别?
  答:当然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放在功德箱里,一个是资助“希望工程”,本身就是区别。至于功德大小,又是如何判断的呢?首先,取决于所供养的对象,他的德行越高,供养所得功德就越大。就像种田,在肥沃或贫瘠的土地播种,收获自然是不同的。若在沙漠耕种,甚至可能颗粒无收。其次,功德还和发心有关。佛经记载,佛陀在世时,很多人点灯供养佛。有个贫苦乞丐看到,也用全部乞讨所得在佛前供上一盏灯。天亮时,所有灯都熄灭了,惟有这盏灯还长明不熄。阿难尊者看到后就请问佛陀,佛陀告诉他:因为他在点灯时发了很大的愿心,愿以这盏灯的功德让世间一切穷苦人摆脱痛苦黑暗。所以,这盏灯大风吹不灭,大海浇不灭。可见,功德大小不在于财物多少,而在于心量有多大。《金刚经》也告诉我们:“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我们能够不住相、无所求地布施,所得利益将如虚空般无穷无尽,不可思量。


  问:为何柬埔寨、泰国等佛教国家经济都相对落后?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