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学佛释疑(4)

答: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据的。在菩提心的修行中,有国王式的发心、船夫式的发心等。国王式的发心,就是先着力于自己悟道,具备相应能力后再度化众生。船夫式的发心,则是将自利和利他结合在一起,从利他中完善

  答: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据的。在菩提心的修行中,有国王式的发心、船夫式的发心等。国王式的发心,就是先着力于自己悟道,具备相应能力后再度化众生。船夫式的发心,则是将自利和利他结合在一起,从利他中完善自己,就像划船的船夫那样,和乘客共同抵达彼岸。当我们无私帮助他人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私心;当我们慷慨布施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吝啬。所以,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至于哪种更合适,应根据各人实际情况选择。假如今生不悟道的话,也不必沮丧。生命是无尽的,今生做不完的事,来生可以继续。只要我们的愿力坚固,就能不断在世间广行菩萨事业。


  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那样成佛太容易了吧?
  答: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天人让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着两朵花前去见佛,请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诉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对生死的执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谓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说放就能放下的。当我们苦恼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让我们苦恼不堪的事吗?我们想念亲人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把那个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吗?若非平日训练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经不成问题,那么,成就也是不成问题的。


  问:为什么佛陀要有大因缘才说法?
  答:世间一切皆因缘所生,说法当然也离不开因缘,所谓“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就以这个讲座为例,如果讲堂内空荡荡地一个人都没有,没有听法的因缘,那我来讲给谁听呢?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我在这里给大家讲《唯识三十颂》或是《辨中边论》,你们能不能听得懂?所以,还要根据大家的根基说法,这也是因缘之一。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针对众生不同根机,应机设教,开演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不讲究因缘,不讲究契理契机,同样的教法就可能收效甚微。所以,佛陀说法需要有大因缘。


  问:定中出现的景象是否可信?
  答:不论定中出现什么境界,都不可执著,这是原则问题。如果是好的境界,执著了不会进步;如果是不好的境界,执著了会走火入魔。无论是什么境界,都不要在乎,更不要执著。

  问:静坐时如何静下心来?念起时是否要用力压住?
  答:静坐时,不要刻意追求“静”,这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执著“静”,就会因此排斥某些念头。而我们每排斥一次,又会产生相应的反弹作用。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它所导致的效果,恰恰背离“静”的初衷,反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所以,静坐时对各种念头要不取不舍。无论是执著的取,还是讨厌的舍,都会使心浮躁掉举。当妄想到来时,我们只须以正念观照它,不为所动,不随之跑,就是修行的功夫。真正的“静”,并非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是不随境转,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问:为什么学佛后反而有很多障碍?
  答:学佛有障碍是正常的。有些人学佛后一切顺利,事事如意。也有些人学佛后障碍丛生,麻烦不断。本来还平安无事,学佛后反而不顺起来,为什么菩萨对他们一点都不关照呢?其实,这就是各有因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命历程。有的人业障很多,但一时没有显现。现在学佛了,要完善人格、解脱生死,业障就开始显现。就像我们欠下一些债务,本来不到归还期限,但有一天你要离开这个地方,债主立刻会前来追讨。同样,当我们发心向善时,往昔很多冤家债主就会找上门来。所以,忏悔非常重要,它能为我们消除业障,排除学佛道路上的违缘。

  在《金刚经》中,对于这种情况也有所说明:“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如果学佛后反而出现障缘,是重业转为轻报所致。


  问:定业可以改变吗?为什么又说“定业不可转,果报还自受”呢?
  答:“定业不可转”,是说这一业力强大坚固,若不进行对治,就必须承受果报。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若以至诚恳切的心进行忏悔,并使用力量极猛的忏悔法门,还是可能出现转机的。

  比如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羯磨转法轮僧的“五无间罪”,是所有罪行中最为严重的。因为这些罪业实在太重,依声闻的作法忏不能忏悔。而在《普贤行愿品》、《药师经》等大乘经典中,或通过佛力加持,或通过观罪业实相,觅罪相了不可得,如幻如化,还是可以忏悔的。

  问:怎样去除贪心和嗔心?
  答:在佛法中,对于贪心和嗔心都有具体对治方法。其中,关键是破除我执。为什么会起贪心?无非是我执在作怪:因为我喜欢,所以就想占有。为什么会起嗔心?同样是我执在作用:因为我不喜欢,所以就排斥。但对于一个“无我”的人来说,贪心和嗔心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所以,这是根本的对治方法。

  但破除我执并非轻而易举。因此,还需要具体、切实可行的对治方法,如多贪众生修不净观等。也就是说,贪心炽盛者应以“不净观”对治自身烦恼。对于热恋中的双方,相互贪恋,这个影像总是挥之不去。怎么办?不妨以对方来修“不净观”。观想这个人死了之后,身体开始腐烂,在腐烂过程中,恶臭扑鼻,九孔长流不净,又是怎样的污秽不堪,哪有什么可爱之处?哪有什么值得贪恋?所以,要是爱上谁就对谁修观。

  而嗔心则以慈悲观来对治。如果我们多一些慈悲心和包容心,嗔心自然无从生起。人为什么有嗔心?无非是因为心胸狭隘,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容人的气度。作为一个学佛者,要在无我的前提下生起慈悲心,观想一切众生无始劫来曾和我互为父母、互为眷属。如果认识到自他本是一体,嗔心自然逐渐消解。

  问:众生皆具佛性,为何不识自家宝藏?
  答:佛性,是生命中的清净宝藏。与此相对应的,还有无明。佛性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我们常说“一念不觉”,事实上,我们从未觉悟,是“念念不觉”。虽然我们有佛性,却虽有若无。不仅如此,还认贼为父,反被贪嗔烦恼左右、控制。当贪心现起时,立刻就在它的指使下去贪了。嗔恨、妒嫉、也是同样。众生为无明所惑,造业流转,无有了期。修行,就是要铲除烦恼之源,将无明我执构成的虚妄世界彻底打破,由此开启本具的佛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