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出家功德与优秀出家人的必备素质(6)

” (卷第一)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讲职业道德:当医生的要有医德,练武术的要有武德,做老师的要有师德。行医的人没有医德的话,哪天心情不好了,随便开药给病人吃,吃下去病可能会加重。练武的人也是一样,自己身上
(卷第一)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讲职业道德:当医生的要有医德,练武术的要有武德,做老师的要有师德。行医的人没有医德的话,哪天心情不好了,随便开药给病人吃,吃下去病可能会加重。练武的人也是一样,自己身上有功夫,如果不高兴的话,随便给人家指一下、点一下,人家就残废了。做老师的要教书育人,如果没有师德,对学生不负责任,就会误人子弟。不论哪一个行业,职业道德不好,这一行就干不好。出家学佛,要圆满福智二种资粮,更要从积功累德开始。福德不足,智慧就无法开启。

    莲池大师辑录的《缁门崇行录》中,针对一些修行人忽视德行、空谈智能的时弊,将出家人所应实践的德目分为十条:清素、严正、尊师、孝亲、忠君、慈物、高尚、迟重、艰苦、感应之行,其序文中说: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钝以福修,沙门者取慧焉足矣,德行奚为?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之致远者,先器识。况无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师子之乳,非琉璃瓶,贮之则裂;举万钧之鼎而荷以一叶之舟,不颠趾而溺者几希矣!今沙门稍才敏则攻训诂、业铅椠,如儒生;又上之则残摭古德之机缘而逐声响、捕影迹,为明眼者笑。听其言也,超佛祖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后。盖末法之弊极矣!予为此惧。集古善行,录其要者,以十门罗之。何者?离俗染之谓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严,狂士之清也;摄身口意是诸佛教,故受之以严正。严正由师训而成,师者,人之模范也,故受之以尊师。亲生而后师教,遗其亲是忘本也,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受之以孝亲。忠孝无二理,知有亲(而)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庆而我得优游于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忠尽于上交,而惠乏于下及,则兼济之道亏,故受之以慈物。慈近于爱,爱生着,出世之碍也,故受之以高尚。高尚非洁身长往而舍众生也,欲其积厚而流光,故受之以迟重。迟重而端居无为,不可也,故受之以艰苦。劳而无功则苦难而退,因果不虚,故受之以感应终焉。十行修而德备,则任法之器也。地良矣而后佳种投,心醇矣而后至言入,无上菩提庶可希冀。不然一鄙夫耳,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弥多(则)障弥重,将安用之?僧云:吾法一尘不立,十行何施?予曰:五蕴纷纭,四大丛沓,何谓无尘?僧云: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予与一掌曰:学语之流,如麻似粟,未在更道。僧无对,艴然而起。予笑曰:蔽面尘埃,子何不拭?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无妄谈般若(而)自取殃咎,无醉于虚名。修其德,殚其精诚,以致力于道。力极而心通,然后知不拨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夫是之谓真慧。愿吾子究心焉。予未闻道,兼薄于德,今为此书,惟务救时弊而酬佛恩耳。明达之士苟不因人弃言,幸展转以告夫禅者。

  第四是。就是才能、技能,它包括共世俗和不共世俗两部分。什么叫共世俗,什么叫不共世俗呢?有些技能和世俗的相同,有些技能则不同。比如说出家人有电灯、电脑、音响,在家人也有这些,至于电灯怎么修理,电脑怎么使用,音响怎么配备,跟世俗是一样的,我们不可能另搞一套。还有一些技能与世俗是不一样的,比如拿炒菜来讲,我们炒素菜,跟在家人炒荤菜不同,炒的方法、调料的配制都是不一样的。再比如说做海青、袈裟,寺院的建筑布局,殿堂里佛像的造型,各种供品乃至于寺庙里一花一草等种种的摆设,所代表的佛法内涵和寓意都是世俗上面没有的。像有的寺院门口的台阶特意做成三十七级,表示三十七道品,世俗人就不会这样做。可能也有三十七级的台阶,但他们不会特意用来喻示三十七道品。这些方面就是不共世俗的部分。

  共世俗与不共世俗的才能,出家人都要会一些。因为要住持一个道场,成就大众的修行,就要做事。要弘扬佛法、接引众生,就更要做很多的事。要做事就必须有才能,没有才能也是不行的。过去讲丛林四十八单执事,样样都要担,样样都要会,这就需要在承担、历练当中去不断学习,培养各种能力和才干。

    第五是。就是学问,也有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两种。出世间学问就是戒、定、慧三学,世间的学问就很多了,理工、文史、哲学等等,尤其现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科越分越细,越分越多,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出家人出家以后,原则上是以出世间的佛法为主,以世间的学问为辅,因为世间的学问再怎么研究,也难识人生真相,解决不了烦恼的问题、生死的问题。世间人学问越多,往往知见越多,烦恼越重。佛法的学问则是越研究,对人生的真相越清楚,烦恼越微薄。因为佛法真正要解决的是生命苦乐的问题,要对治的是贪、瞋、痴三毒。一切烦恼都是从三毒分下去的,六根本烦恼(贪、瞋、痴、慢、见、疑)、二十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八十八使等等分下去很多很多,但根源都是三毒。佛法的学问,不论是哪一个宗派、哪一部经论,都出不了戒、定、慧三学的范畴,三学就是对治三毒的。皈依三宝,修学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瞋、痴三毒,然后才能清净身、语、意三业。出家人又名沙门,沙门是勤息的意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最终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因此佛法的学问与世间的学问有着本质的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出家学佛,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根本,否则即使教理学得再多,讲起来头头是道,却不能回归自己的内心而调伏烦恼的话,那所学的道理全部都只是知识,反而可能助长烦恼。如《净心诫观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