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边的男营员,口四是什么?(营员答: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把这十善十恶时时刻刻铭记在心,我们就能逐步地做到三业清净,逐步地在时时处处"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佛教在讲到这些修行的德目时都讲得很具体,讲得具体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操作,现在就是叫作具有可操作性。因为道德是一个很空洞的词,只有把它具体化,具体到与我们的身心相联系的德目上才具有可操作性。佛教讲十善,可以操作,五戒,同样可以操作。在所有这些修行德目上,比如说把"杀盗淫妄酒"这五个方面以戒律的形式把它规定下来,这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慎重的事情。因为戒是佛制定的,我们每个人受了戒就等于在佛前发了愿,对佛有所承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遵守对佛的承诺,那就是一个最大的诚信问题。如果对佛都不能忠诚,对佛都不能遵守信用,那还说其他的什么呢?所以把它用戒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就是要严格地约束我们每个人的身和口。五戒只管身和口,没有管到意,只有说十善才管到我们的心理活动,才管到意。当然守戒和犯戒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身口的问题,还是意为先导。但是我们的意念你没办法规定他,一个初学佛的人你没办法规定他,说你不要贪、不要嗔、不要痴,他不是很具体的。如果用五戒的形式规定下来之后,噢!这个杀盗淫都和贪嗔痴有关,只有从思想上自守才能够不犯五戒,所以他是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推到前台,然后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心,作为修行的中心。因为你只有把戒持好了,心灵才能净化;反之,你只有心灵逐步地得到净化,你持戒才能清净,这些是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居士的五戒、沙弥的十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每一条戒都是可以操作的,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件事不可以做,那件事不可以做,他是很具体的。如果是现代人看比丘戒二百五十条,他觉得有些事情非常的琐碎,但是从一个僧人的要求来说,他只有那样一些具体的约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具体的规定,操作性强,守起来才容易,才真正能够知道时时刻刻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叫清净,什么叫不清净。所以那二百五十条戒是佛的大慈大悲的心一种彻底的流露,那是真正培养僧才,真正铸造龙象的一些具体的法则,那非常的重要。在这三类戒品当中,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它都没有直接牵涉到我们的意业,看起来都是在身口二业上做文章,实际上呢,有一个叫做七佛通诫,叫"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就是把三业都包括在内,自净自意嘛。只有能够做到自净其意,才能够真正严格地遵守戒律,所以我们修行一切的法门都要把它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落实在具体的言行当中、落实在具体的德目当中,不能只是抽象的。 我们年轻人学佛,看了许多社会上流行的佛教入门的读物。我觉得有许多书也讲得非常的好,但往往也有一些不健康的倾向,好像说学佛是以心为主,这个行为是否检点不必过于介意,这种倾向不健康。因为学佛就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被烦恼污染的生活变成清净的生活,变成无染的生活。只有生活得到了改变,才能够自利利他。生活得不到改变,要说去自利利他,那不可能。因为我们每一件善事也好,每一件恶事也好,往往总是有对象的,不是孤立的。比如说我对朋友讲了一句不诚实的话,当你反省起来的时候,你固然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而对于你的朋友来讲呢,可能对他造成一种误导,由误导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消极的后果,我们就不说罪恶了,就说消极的后果,那个是不是对他人有影响啊。更不要说杀盗淫,那都是直接损害他人利益的。我们的思想在进步,你说你的思想如何的清净,但是如果你做出来的都是杀盗淫妄酒,言和行脱节,言行脱节以后,不要说你自己所谓的清净的心是空洞的,而且还会给自己给他人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许多不良的后果。所以不要完全说我们以心为主,社会上流行的两句话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有时候这两句话好像是对我们学佛人的一种讽刺,有时候呢,又是这些人的自我解嘲,说本来你是佛教徒嘛,怎么今天也大吃大喝了,他就拿出这两句话来,"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像这样一种不严肃的学佛的心态和表现,对佛门固然有影响,但是最有影响、直接受害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净行品文殊菩萨十问一答,中心理念就是要我们善用其心,这可以说是修习一切善法的一个总纲,核心思想。那么具体到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所以在十问一答最后那一段里就讲到,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用心才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然后文殊菩萨就从一百四十一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如何面对我们每时每刻所经历的一切境界,如何用心,如何善用其心,这是非常具体的。这一百四十一首偈子,可以分为九大类,究竟把它分成多少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按照这些要求去落实它。像这样地用心究竟对自己对周围的人有什么好处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了仇恨的社会,充满了嫉妒心的社会,充满了人我是非斗争的社会。不但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关系紧张,利害冲突时时刻刻都会发生,人与大自然也是如此,整个大自然可以说包括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有生命的,一切有生命的生存环境;器世间呢,就是一切没有生命的生存环境。我们人类总是提一些只顾自己,不顾客观环境的口号。比如说,我们要大力地发展生产,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这个口号听起来应该说非常非常有力度、有诱惑力,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大力发展生产"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隐患,有多少大自然会被破坏,有多少动植物会遭到灾难,有多少山林会被破坏,有多少河流会被污染,有多少物种会灭绝,所以说"大力发展生产"的背后,就是整个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大力发展生产,不断提高我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要吃掉我们以后许多代人的粮食,会花掉以后许多代人的消费品,那么进一步就可以想象,就是说你发展的太快,其结果是什么呢?其结果是我们人类整个地球村的毁灭就提前了。我想这个话在今天来讲已经不是耸人听闻的话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说我们人类处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满足我们人类的欲望,那就一定会造成大自然的一切物质条件过度的消耗、过度的损失、过度的浪费。我们农村一家人吃一天消耗多少钱、消耗多少粮食呢?大概一家人一天的消耗,如果是一个五口之家的话,我保准不需要十块钱,一切都算在内,不需要十块钱。那么我们城里人的某些消费,不见得所有的人都消费得起,十块钱能吃什么东西呀?不够喝一杯茶。要知道你的那个消费,你喝的那一杯茶,就等于农村一个五口之家一天的生活费。而且我听说现在喝茶喝得很贵,有五百块钱一壶茶,二百块钱一壶茶,七八十块钱一壶茶那就是低档的了。不就是拿几片树叶,加一点水嘛,为什么要那么贵呀,你说。(众笑,掌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