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冠法师:念佛信愿行

振冠法师,信愿行

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讲《佛说阿弥陀经》有三大纲领:信、愿、行。 这也是后人常常讲到的净土三资粮。资粮前备的意思。就好比古代一个要出门远行的人,行前要准备路上吃的干粮。相同的道理,一个学佛修行的人,行走在成佛证悟的大道上,中途也需必备干粮来资助道业,才能减少障碍,顺利到达目的地。而这必备的干粮就是:信,愿,行深信、切愿、实行。三个条件具备了,学佛要有成就也就不难了。否则就像水中捞月,徒劳一场。

佛陀一生所说的法很多,后人结集起来有经、律、论三藏。但归纳起来可以立竿见影的,是因果缘起法则和信解行证四法。信、解、行、证从修行的次第来讲,本身也就是因果的关系:由信起解,再由解起行而证果。「信」是第一位,信了才有体证佛法的可能。所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又说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佛陀在八正道的五根五力里也指出:笃信正道和助道法,能生出一切无漏的禅定解脱(信根);信根增长了,就能破除疑惑(信力)。

信有信自”“信他。次第是:有了信自己的心,然后相信他人。信自主要是信亲因缘(能成办自己的果证,能庄严种种自己的内心)、所缘缘(自心作用产生结果时,心能与心作用的对象相合)、无间缘无间是不间断,是说一切事情的完成,必须靠均等无间断的身心努力及不放逸)三缘。在自信三缘具足的情形下,信心稳固了,学佛修行才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此外,关于信自,莲池大师曾经在《阿弥陀经疏钞》里说:信自是相信自性。由于佛与自性,等一无二,相信自性了就是信佛。这一点,如果我们从净土宗的立场来看,古往今来的念佛大德有时也说:自性弥陀,惟心净土。目的是要人相信自己本身有阿弥陀佛的无量光,相信自心有与极乐世界种种殊胜庄严相应的功德。如我们在亲因缘所缘缘里所讲的:自心能种种庄严与所缘合。换句话说,也就是吾人当下这一念,明明了瞭的阿弥陀佛圣号,既与自心相合,也与阿弥陀佛本身的四十八愿相应;亦与极乐世界的七寳莲池”“八功德水体性相符。这也是念佛往生的条件。

由于佛是自觉之后觉他,我们的自性与佛等同,所以要相信自己也有成佛的能力,只是时间长短而已。有了这样的自信,然后信他(佛)。信佛是过来人,能成为我修道上的增上缘。相信佛能成佛开悟,同样的,我也能成佛开悟。相信在佛法上有成就的人,可以做我们修道上的增上缘。这点至为重要。如果单单有前面自信的三缘,而没有后面的信他增上缘,学佛要直接面对的问题仍然不能迎刃而解。因为,修行上的有些问题,只有在懂得如何解决问题的过来人面前,才能找到有效的、如法的解决途径,也因此可以少走冤枉路。所以,要信法信师。

学佛人有了自信与信他的心之后,还要发愿,发了愿之后要实行,这才符合信、愿、行的本意,也可因此链起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发了愿而不实实在在,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去做,也不行。那就成了开空头支票。虚应了事,不但浪费时间,也浪费精神。

那么,如何才是有信有愿有行?这里举个净土宗念佛人的例子。印光大师曾经在他《一函遍复》里鼓励念佛的弟子说:「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是信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绝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

对此,莲宗九祖蕅益大师也在《弥陀要解》里开示念佛人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意思是:念佛人能否得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要看有没有信愿的心,然后才由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功夫的深浅层次,来决定往生品位的高低。这是对念佛的人而讲。但对于不同的学佛人来说,有深信、发愿的心,目的就是要能时时刻刻依法修行,成就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这一点是相通的。所以,不管是念佛、参禅或持密咒的人,要有信愿行作前导,才能因正果实,因圆果满。否则因不正,则果不实。

关于信愿行,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首任住持上慧下明法师,在自己的《开示录》里有精辟的个人见解。慧明法师说:信有真妄之分,其间更要经历许多过程。如果不明了这种过程,难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发生其它差别。根据《开示录》所说,信字过程,有如下几种:不信、疑信、浅信、深信、定信、真信。愿则有:小愿、空愿、真愿、大愿之分。法师说,不信、疑信皆由自心而出。试问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盖信为真心所动,疑乃业力所生,众生业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将起,而无边业力即来遮障,不许学人起信修持。小愿,指为求自利、现世荣乐、名利福寿、妻财子禄等;空愿是学佛人虽具信心,而业识障蔽仍深。偶尔激于情感,一时兴奋,轻立誓愿,心口仍不相应。愿一出口,转身便忘,或但逞口说,借博虚名。行是要行菩萨道,菩萨道即是六度万行,然万行不离六度,依佛说: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瞋恨,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般若度愚痴。此六度均含有度己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义。

最后再补充一点:念佛学佛的人除了要有信、愿、行之外,还要能随顺人有生必有死的规律。以前我在夏威夷净宗学会讲课的时候,有位同修曾私下问我:「法师,念佛人如果在临终时怕死怎么办?如果他(或她)由于怕死,信愿不强,持名(行)不力,怎么办?」我说不要有「如果」就好!我说,对临终要有忍耐和欢喜的心,要有放下的心。这是念佛人临命终时应该有的态度。因为,心有忍耐则易于面对,心有欢喜则易于接受,心能放下了无挂碍则易于自在。如此,加之临终时节有同修道友在旁助念,则要「远离颠倒梦想」不难,也可做到如《西方发愿文》里所讲的「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如入禅定。」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门了不起的临终大自在艺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