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可以对治毁犯。持戒的人,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持戒的人,诸恶易作,众善难行。善恶的关键就在于此,果报的千差万别也在于此。 忍辱,就是在一切处一切时,对任何人任何事,对任何境界,都要忍耐。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执着,不生烦恼,甚至要逆来顺受。古人讲:“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辱是很重要的修行法门,可以对治瞋恨。能修忍辱法门,可以得到相貌端正、智慧清明的果报。有忍耐力,才能修行。若能修不能忍,随时发脾气,就会把辛辛苦苦所修的功德,统统烧光。能不能忍辱,就看人能不能做到无我。若能无我,把自己看成虚空一样,顺境来了,也不生欢喜心;逆境来了,也不生恼恨心,一切都能忍受。无论顺逆境界,都要用智慧来判断,认识到人法俱空,自然不起烦恼。 精进,就是修学佛法,勇往直前,不懒惰,不懈怠。不但身体上要精进,心里更要念兹在兹,都摄六根,不能散乱,时时精进,刻刻用功。人生苦短,能够用来修行的时间很少,外境的染污时刻不断。修学佛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先贤为了警策修行人,而说偈语:“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可惜人们大都沉溺于眼前的一点福报和安逸,忘记了无常迅速。虽能修学佛法,却常懈怠放逸,导致身心不能与佛法相应,得不到利益,时间一久,信心便会退失。精进可以对治懈怠。能够很快使自己修学上路,体会到法喜和轻安。 禅定,意为思维修、静虑。就是把意识上的妄想静止下来,恢复本来清净的真心。我们的这颗心,念念迁流,念念不停,不是善念,就是恶念。思量一切事,易生一切烦恼。若能够于世俗五欲六尘之事不思不想,即能远离烦恼和痛苦。所谓“念起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禅定可以对治散乱。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都可以修。念念无著,念念真如,念念清净,念念光明,时时不离禅定状态,自然能够从俗事和烦恼中得到解脱。“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这是广义的禅定。当然,广义的禅定也包括了坐禅。坐禅是一种修禅定最重要的方法,广为佛教各宗派的修行人所采用。高层次的禅定功夫,如四禅八定等,大都从坐禅得来。随着坐禅时间的增长和境界的深入,定力和智慧就越来越强,妄想和烦恼会越来越少。 智慧,就是保持正知正见,摒除邪知邪见。智慧分为世间的有漏智和出世间的无漏智,具体的层次和内容是很多的。智慧可以对治愚痴。智慧增长一分,愚痴和无明就减少一分。善业就越来越多,恶业越来越少。这样,人的果报就会很圆满,烦恼和痛苦自然就很少了。 四摄,乃是大乘菩萨行者为了能够充分地摄化众生,而行的方便之道。第一布施,和六度中的布施相同。第二爱语,就是以柔软语、关怀语与人交谈,常能关心众生的疾苦,给以抚慰。第三利行,就是常做对众生有利的事,舍己为人,成人之美。第四同事,就是和光同尘,积极入世,和众生打成一片,从而引导他们舍恶向善。 佛教有一系列很完整的修学法门。有些人学习了佛法以后感觉不得力,那是因为所学法门不对他的根机。佛法讲契理契机,契理容易,契机难。释迦牟尼佛说了很多法门,后来的祖师大德还觉得不够,又建立了各种宗派和法门。在中国确立的禅宗,又分为临济、曹洞、云门等等各家,目的就是要适应众生复杂的根性。现在的法师无法和释迦牟尼佛相比,释迦牟尼佛是大智慧的人,他知道每个众生的病因、根机,知道应该给你什么样的药和方法。当时亲近释尊而开悟的人很多。释尊三转法轮的时候,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弟子马上就开悟。你现在去研究四谛的道理,研究一年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修行人也无法与古人相比,业障太重,心不淳朴。如果你要看经,就打瞌睡;念佛,又不耐烦;想打坐,没多久腿就痛。怎么会得力?又怎能与佛法相应?这就要先忏悔业障。要多礼拜,多念佛,多诵经,多听闻佛法,要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与戒定慧三学相应,自然业障就逐渐地减少,接受佛法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 学习佛法,就要接触佛教。这要具备福德和因缘。在古代,佛教的地位很高,很受国家的重视,寺庙盖得像皇宫一样。帝王将相都能虚心学习佛法,百姓也很乐于接触佛教。现在,众生的福德和因缘是很差了。佛教局限在寺庙里面,社会上的广大群众对佛教还是不大了解。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佛法的门径,所谓“入道无门”,就是没有机会因缘接触佛教,得到佛法的利益。也不知道佛法讲什么,以讹传讹,执着于世俗的偏见。其实佛教是很有道理的,可以减轻人们很多的贪欲和烦恼。出家人实际上是过着大同世界的生活,到哪个寺庙去,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所谓大同世界,可能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以后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开放,有机缘学习佛法的人会越来越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