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烦恼的产生与对治(2)

人到老年,更是苦不堪言。身根渐衰,心智恍惚。牙齿不好用,想吃的吃不下去。眼睛不好用,想看电视也看不成。想跟人聊天,耳朵又听不清,别人也懒得理你。心中实在是苦恼。若遇到子女不孝,受到打骂和歧视,温饱也

人到老年,更是苦不堪言。身根渐衰,心智恍惚。牙齿不好用,想吃的吃不下去。眼睛不好用,想看电视也看不成。想跟人聊天,耳朵又听不清,别人也懒得理你。心中实在是苦恼。若遇到子女不孝,受到打骂和歧视,温饱也会成为问题,烦恼就更大了。老年人还时刻存在对死亡的恐惧感。当小孩的时候,过一年,感觉长一岁,很高兴。小孩就盼着快长大。到了老年就不如此了,只希望日子能过得慢一点。其实,从小孩到老人,每天都在走向死亡。

死亡就象搬家一样,身体象一座房子,房子坏了,我们就要搬家。如果此生修了很多善业,就象赚了很多钱,可以搬到一个更舒适优越的地方,甚至可以移民到国外去。假如此生造了很多恶业,就象欠了别人很多债务,我们要走,讨债的全都找上门来,纠缠不清,使你难以脱身,以后也只能搬到一个更加贫困恶劣的地方。人死之时,身心剥离,痛苦不堪。业障翻起,识心妄动,现出种种境界。善业重的,心理镇定,境界也较温和。恶业重的,现出恐怖之境,心恐意惧,随境而转,受种种苦。家人也会感到不安和悲伤。来世会投生到什么地方,就看我们一生所造善恶业力的对比,哪一种力量大,就投生到哪一道。

从小到大,灾病难免。有些人一生都伴随着疾病的折磨,实在是苦不堪言。现在虽然医疗技术很发达,但由于人们所造的恶业越来越复杂,疑难疾病的种类也就越来越多。

不仅生老病死是苦,即便是荣华富贵、天伦之乐等感受和境界,也统统是苦。因为一切诸乐不能无条件地产生,都要依托足够的外缘,所以快乐是不能自主的。随着条件变化,转瞬即逝。苦乐不相舍离,快乐之后,痛苦会接踵而至。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时,就是观察众生有生、老、病、死之苦。众生之所以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即过去世所造的善恶诸业,决定今世出生到相应的世界。“业有”是因为“取”,即众生对外物的执着和贪取,为得种种上妙境界,周遍驰求。“取”是因为“爱”,即众生对异性、外物和境界的爱恋和迷惑。“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即六根对外界事物的领纳和感受,生起苦、乐、不苦不乐的分别。“受”的生起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产生“触”,即人体器官对外境的感知。“触”是因为有六根,即“六入”,才能生起。“六入”的形成是因为生命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即胎儿存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成长。“名色”的产生是因为“识”,即投胎生灵的根本意识。“识”来自“行”,即前世身、语、意三方面的善恶诸业。“行”是因为“无明”,就是众生迷惑无知,不明善恶因果,不明生死因缘,不懂佛法,难以觉悟。

人生诸苦是起源于内心的各种无明和烦恼。在佛经上,烦恼有许多别名:“惑”、“漏”、“垢”、“缠”、“使”、“缚”、“结”、“杂染”、“尘劳”等等。具体一点还有:三毒、四倒、五盖、四漏、七结、十使、六随眠、十六心垢、二十一心秽等。“八万四千烦恼”,归根于“贪、瞋、痴”三毒,也可以归根于一个“痴”字。贪,就是贪欲,包括对食物的贪求,对异性的贪占,对生活用品、玩物器具的贪爱、嗜好,到贪财、贪名、贪权位等等。瞋,就是仇恨、愤怒、毒害等心理活动。痴,就是无明、邪见,不明善恶因果、生灭缘起,缺乏合理生活的智慧。由贪、瞋、痴的心理,人就会通过身、口、意造作种种的业,由业招感种种的苦果,然后生起更重的贪、瞋、痴之心,在生死的苦海中轮回不已。

无明是烦恼和痛苦产生的根源。就象一个人在黑夜里进入自己的房间,虽然对房间里的物品很熟悉,但在黑暗之中,却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凭感觉去摸,这样的后果就很可怕。如果打开一盏灯,就会豁然明朗,清清楚楚。心存无明的众生,就象在黑暗中生活,虽有眼睛,却目光短浅;虽有心灵,却心量狭小。左碰右撞,苦不堪言。只有佛法的明灯,可以驱散心灵的幽暗。佛法是大觉悟、大智慧。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学习世间的学问,只能得到一些世智辩聪。

如果众生能够觉悟,断除迷惑和邪见,不再造生死流转的业,就不会招感来世的苦报。现前的烦恼和痛苦,就会象无根之树,不久就会枯萎消散,进入清凉、安乐、寂静的涅槃境界。

释迦牟尼佛所示的息灭烦恼、进入涅槃的修持之道,总括为“三学六度四摄”。“三学”,是指“戒、定、慧”,可以推演为“三十七道品”。“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到达涅槃彼岸的途径。其次应该掌握“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