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对话心理学家:如何活在当下

净慧长老,活在当下

净慧长老对话心理学家:如何活在当下

 

净慧长老与心理学专家许金声,就如何活在当下,持有一颗“平常心”,从佛学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内容如下:

许金声:"平常心"与"活在当下"有什么同与不同?

净慧长老:平常心不容易,活在当下更不容易。如果能够做到平常心,也能够活在当下。另一个方面。你如果可以活到当下,你就可以做到平常心。这两者都是要做很深的功夫,才能够达到的一种境界。但是这两者如果同时能够达到,都有很大的距离的,我想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或者说可以这样去探讨,但是去引导人们去实践,去落实的时候,还是讲一条比较好,讲"活在当下"比较好,因为只有念念活在当下,把握了当下,你才可能达到平常心这样一种思想境界,不要把两个东西同时去记,而且也不要把两个东西等同,因为要进入到活入当下,一定要专一,在开始的时候,他不专一啊,到当下来不了,他的念头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老不在当下,我们可以来观察自己的心念,因为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你在观察自己的心念的时候,你总是把握不住,它总在走,而且往往是离开当下很远,或者回到昨天或者走到明天去了,这个就是人思想的一个……所以叫做"妄念"。

这个妄念它有一个惯性,说到深层次上是,不是自性,不是自性就是不是在当下,这跟人的习惯也是分不开的,人的习惯,因为人他总是不安本分,你叫他活在当下,总觉得活在当下太简单,太简单,觉得当下太寂寞,但是不知道当下就是功夫,如果真正做到家了,一切的东西就在这个地方开始,还有一点就是说我们在谈心理学的时候,我注意到你要人们活在当下,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怎么关键呢?还是要从我们心念的展开的源头来说这个问题,一切的善念,恶念,是和非,都是从当下一念展开的,那么人们如果注意观察当下一念,活在当下一念,把握当下一念,这个就很重要了。所谓把握当下一念,就是说,有心去让当下一念,沿着一个正确的一个理念来安顿你生命的当下。有时候活在当下的一念搞得不好,它不是一个正确的理念,沿着当下一念开展可能就是一个另外一件事情,和善相反的是,啊,所以一定要有一个价值判断。那么,这个是不是说平常心和这个当下一念有矛盾呢?一牵涉到价值判断就是妄想,知道吧?牵涉到价值判断就是妄想,那么就是如何把握这个问题,这个是很关键的,那么我平常所说的先有"心用",然后进入到"无心用"的境界,有心用就是有心用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引导自己的思想。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当下一念往往很容易走到误区去,因为人还是有一种价值判断在里面的,人也不同的利益,把人分区分各种各样的阶层也好,集团也好,是吧,但是人类还有一个功利所在,我们可以抛开一切利益的,小的这些什么团体也好,阶级也好,可以抛开这个,但是人类总还有一个功利,使得人类共同的善法,善念,我想讲的还是这个,这个是最重要的东西,功利,所以要引导,那么宗教做的功夫,就是引导人们怎么样沿着这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来安顿这个当下这一念,所以这个我们教什么呢?安身立命,也是安下当身的这个念,安身的命,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那么这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来源于什么地方呢?从佛教上讲,是来源于信仰。为什么讲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就是把你的正确的价值观,在生活里体会出来。这个信仰的引导就是培养人的善心、善意、善念先决条件。

净慧长老:你是研究心理学的,我这样讲不知道是不是符合心理学?

许金声:应该是心理学是否符合佛法的问题,佛法是更根本的……

净慧长老:佛法的确是讲人的根本。讲人的心,是讲的人的法。因为是佛讲的,所以是佛法。佛法是心法,一切从心开始。这个“心”不能够完全用唯心、唯物的那个心来界定。这个心就是第一念。

第一念叫"本基量"。叫"无住"。以无住本一切法。一切法以"无住"为本,无住就是第一念。就是是非善恶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当然从心理学来看,这有点悬。但这实际上是存在的。真正观察过自己心念的人才能够体会这一点。有时候佛教里讲"一念不生",这不是讲没有念,而是没有第二念。有第二念就是分别了,一切的问题就是从分别开始的。分别也是妄想。不是唯识讲"五法三知行"。相与分别。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叫"真如",就是一念不生的那个本来面目。没有相和没有目的时候。直接接触这个事物。佛教在这里叫"限量"、"比量"、"非量"。逻辑上叫"感觉"、"推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