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难信取易行
净土门名之为“易行道”,解释为“易行难信”,
而舍难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为易。
这段话很精彩。净土法门的根本特色就是易行道,解释为“易行难信”,有的人讲“难信之法,很难嘛,哪那么容易啊!”被这个“难”字挡住了,一难到底,难到后来往生无份。这里的 “难信”是解释、修饰“易行”的,“易行”就是容易往生,容易到什么程度呢?容易到难以相信的程度,就这么容易!
我们众生从哪个角度进入呢?如果老是抱著「难信”的话,就很难进入净土门了。所以,上人在这里说“舍难取易”,“难信”这一方面,我们不多去考虑它,我们取 “易行”这一方面,这才是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不管怎样,念佛很容易吧!
其实,“难信”也并不难信,是就我们众生这边的邪见、执著而讲“难信”。比如说,我说:“这是茶杯。”相信吗?大家都相信,对不对?在家人、出家人都相信,这有什么难的?那你自己不相信, “师父,这怎么是茶杯?”我就没法给你解这个弯了,实在没办法了。
阿弥陀佛说“念佛就往生”,相信就相信,这有什么难的呢?阿弥陀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他发的誓愿怎么会虚假呢?“称念我名号,必然往生 ”,你当下相信,就相信了,你自己在那里拐一个弯,“怎么这样就能往生?”那就没办法了。所以,就众生的执著而讲“难信”。
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经常骗人,另一个从不说假话,你说这两个人,哪一个人讲话我们更容易相信呢?肯定那个诚实的人讲话我们更容易相信,对不对?因为他总是讲诚实的话。
绝对真语实语的就是佛了,佛讲的话,你干嘛不能相信?很容易相信啊!这是佛讲的,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佛讲“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你不往生,我不成佛 ”,抱定这一句,就很容易相信了。
净土法门有舍和取,舍难而取易,舍掉难信,而取易行。
信在称名之行中
因此,但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信在其中矣。
只要能够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谓的信就在当中了。不需要在六字名号之外(也不可能在六字名号之外)、在称名念佛之外再寻找信心。所以,信心的内涵就是六字名号,信心的对象也是 “南无阿弥陀佛”。信是信什么呢?就是信弥陀的本愿“众生称念,必定往生”。
慈悲委婉表露本怀
是故,《观经》虽说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机信法等,
然而,最后流通之付嘱,则唯取“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流通于遐代。
善导祖师把善分成两种,一个叫定善,一个叫散善。什么叫定善呢?“息虑凝心”;什么叫散善呢?“废恶修善”。定善就是在禅定当中,祛除妄念。有很多人念佛,只是为了想克服妄想,那就是修定善,其实不在念佛,在修定善;散善是什么意思?没有修禅定,散心行布施、朝山等等。定善跟散善比呢,定善殊胜。
《观经》前面先讲定善十三观,定善讲完之后,讲散善,散善讲完之后,讲称名,这个好像是逐渐降级了,实际上,我们通过这个过程,慢慢体会到自己:定善,修不了;散善,也修不了;直到最后念佛,才悟入了佛的本愿,这个法门,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心。
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可以说非常慈悲,非常委婉,他知道我们的心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就绕了很多弯,先给我们讲定善,然后讲散善,到最后把本怀表露出来: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凡夫的心就很难接受阿弥陀佛本愿。
“三福九品”,三福包括世福、戒福、行福,九品就是三福的展开。
“信机信法”出现在《观经疏》的“三心释”之“深心释”当中。
信机信法
“信机”就是相信自己的根机,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机呢?不是相信自己是个能修行的人,不是相信自己是个善人,不是相信自己是个有办法解脱的人,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如果有这样机的深信,跟净土法门就很相应了。“决定深信”是什么意思呢?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如果不是事实,怎么能决定呢?又怎么能深信呢? “深信”的“深”不是深浅的深,是对事实的认定。我们哪一个自己不是罪恶生死凡夫啊?这一点是很自然的事情啊。过去无量生以来,直到今天,没有出离过;向未来看,没有办法解脱。 “信机”是相信自己没有力量,不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学习净土法门,如果相信自己“哎,我修行得好,一定可以往生!”那你跟善导祖师讲得不一样,你没有信机。信自己没有力量,就把自己的心空掉了,彻底把自力观念抛弃掉了。就像杯子一样,里面装满污水,那就不能把甘露装进来了,因为那里还有毒素,只有把杯子里的毒素全部倒掉了,甘露才能倒得进来呀。我们只有把自力、我执的心彻底抛弃掉,阿弥陀佛的他力光明才可以进来呀!所以,信机就是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让自己不起一丝一毫认为自己能修行、很贤善、可以解脱的妄念,知道自己是死定的凡夫;如果认为“我念佛念得好,修行有感应,我会读经,我会拜忏,会这样,会那样,所以我能往生 ”,那就非常危险了,你不是靠佛的愿力,你靠你自己。你没有信机,没有信机,就不可能信法。
“信法”就是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你不要怀疑,不要顾虑,怀疑什么呢?“像我这样的众生,念佛果然能往生吗?”顾虑什么呢?“哎呀,我没达到清净心,功德做得也不多,恐怕不能往生吧!”善导祖师对你说: “无疑无虑,定得往生!”
选择一向专念
好了,《观经》虽然讲得这么多,定善散善、信机信法,讲这么多,太广泛了,我们怎么把握重点呢?到了《观经》的结尾,“最后流通之付嘱”,“付嘱”是什么意思呢?释迦牟尼佛把这部经讲到最后,做一个总结,把他的心要交待给听法的众生。 《观经》前面讲了很多,到最后付嘱给阿难、给我们罪恶众生,讲什么?唯取“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定善也不付嘱了,散善也不付嘱了,什么意思呢?就像《金刚经 》所讲的,过河的时候乘船,已经过了河,则应舍掉船。如果过了河还舍不得船筏,把它背在肩膀上,那就很愚痴了。《观经》通过定善、散善,让我们进入一向专念弥陀名号,所以,进入到一向专念之后,观想、观像、三福、九品就舍掉了,不再谈了,专谈 “一向专念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遐”是遥远的意思,一直流通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一直到未来法灭的时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