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茅蓬札记第二辑 圆因法师著(5)

115.无人识本真 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间人; 如意摩尼现,无人识本真。 《五灯全书》 116.一句佛号能消一切业障 慈云大师说: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消一切经咒消不了的业障,这话不是随便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可以在

  115.无人识本真
  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间人;
  如意摩尼现,无人识本真。
  《五灯全书》 
  116.一句佛号能消一切业障
  慈云大师说: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消一切经咒消不了的业障,这话不是随便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可以在大经上得到证明。
  《认识佛教157页》 
  117.戒律的定义
  戒律的定义,是制心守身的规范,没有严持戒律的佛教行人,如谈到高深定力与大智大慧,那便是一片谎言。佛言:“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是千古不移的真理。
  《弘天师传空门(一)213页》 
  118.形骸为桎梏情识是戈矛
  云烟影里现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
  群鸟声中闻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
  119.净心念佛
  念佛人,要心净。净心念佛净心听,
  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120.爱因斯坦说
  爱因斯坦,为美国杰出物理学家,发明相对论,并有“原子弹之父”之尊称。他曾表示“我深信现今时尚以科学理论来解释人类生命的所谓公理,则不单只是完全的错误,而且这种看法,应该受到指谪。”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121.贪求安养厌娑婆
  韶华须惜莫空过,三界横超念弥陀,
  要证菩提无别法,贪求安养厌娑婆。
  122.凡心应勤扫
  心净何劳扫,凡心应勤扫,
  扫尽心地尘,疾得成佛道。
  123.参禅非现今人宜学
  印光大师云:
  参禅一法非现今人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决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
  124.放生为众善之先
  不杀为诸戒之首,放生为众善之先。
  《谛闲大师》 
  125.聪明与智慧之界限
  聪明与智慧之界限~
  耳听能察而不谬,谓之聪。
  眼看能察而不错,谓之明。
  通达有为之事相,能以决断谓之智。
  通达无为之空理,安忍于法谓之慧。
  126.邪魔外道
  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印光大师嘉言录》 
  127.弘一大师论念佛法门
  弘一大师对“念佛法门”只强调几句话:念佛,是佛学里最切实,最简单,最生动的门径。可是却为了他的简单,切实,没有深奥的玄理,使知识份子怀疑。对这门行径,用直觉比理解更重要,你先不要问“极乐庄严世界在何处”。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虚心接收这项法门。当你走进这个门里才感觉这个世界不是单纯,而是深奥、华丽。”
  《弘大师传》 
  128.学道如钻火
  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
  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129.柏拉图说
  柏拉图为古代希腊著名学者,世人常誉之为“哲学之父”。他曾表示:“凡人在世间有一罪者,在死后当受十倍的惩罚”。“凡人在世有公道而勇敢者,在死后每一项亦受十倍的报酬。”因此主张有因果和轮回的现象。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130.信愿行
  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愿行俱全;
  信根先向心田种,行足还加愿力坚。
  131.明理性不废事修
  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
  执理性而弃事修,则成邪见。
  毫厘之差,佛狱立判。
  132.实践
  闻法不修行,如聋作音乐。
  133.舍本逐末
  印光大师云: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以,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
  134.弘一大师论放生
  《弘一大师在泉州开元寺演讲》 
  先问诸君:
  (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
  (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
  (五)欲往生否。
  倘愿者,今一最简易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135.人能退步便无忧
  此身寿命若浮沤,只好捱排过了休。
  事欲称心常不足,人能退步便无忧。
  136.深信因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他说如果有人坚持不承认因果的可能性,将来不仅自己要吃亏,我们的社会也不知道要继续吃多大的亏。
  137.华严海众咸求往生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华严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
  《嘉言录》 
  138.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印光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佛,只要念得熟,成佛有余,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139.地狱深根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
  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
  140.劝持佛名
  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印光大师嘉言录》 
  141.凡圣良莠一念分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莠一念分。
  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142.不可执理废事
  印光大师说:须知见理纵能与佛齐,修持当尊普通事相,庶不致执理废事,落豁达空,拨无因果之无底深坑耳。
  143.信愿持名
  世间万事,甘让人先,
  信愿持名,决不落后。
  144.身心闲淡
  古德云:
  佛法不误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功夫非至身心闲淡处,不得谓之入门。
  145.八苦为八师
  蕅益大师云: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众生燕雀处堂,罕思出离,惟逆境当前,庶几生远离之心。故佛称八苦为八师,非虚语也。
  146.老实者,精诚之捷径
  老实者,精诚之捷径。
  狐疑者,精诚之大敌。
  信心铭云: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147.徒自疲劳
  修行人,若无观智制伏五欲,而漫谈空理,放纵五欲,将受极苦,徒自疲劳。
  《止观辅行》 
  148.胜负之念不可太盛
  胜负之念不可太盛,恩怨之见不可太明。
  149.毗庐遮那
  云霞山色尽显毗卢遮那,三千世界即空即假即中。
  150.真修行人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是以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