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海涛法师:修行笔记(一)(3)

◎现今人们大都仅仅在讨论宗教,而无兴趣修持宗教;假使基督徒根据新约福音里的登山宝训生活,假使佛教徒依八正道行为,假使回教徒真正相信他们先知的教诲,假使道教徒的生活按照他们的道德圣者教言,这世界将会是

  ◎现今人们大都仅仅在讨论宗教,而无兴趣修持宗教;假使基督徒根据新约福音里的登山宝训生活,假使佛教徒依八正道行为,假使回教徒真正相信他们先知的教诲,假使道教徒的生活按照他们的道德圣者教言,这世界将会是处处和平、和谐与幸福。
  爱,就要行动 LOVE IN ACTION
  ◎佛陀的教导告诉我们,有一种爱既不会使我们受苦,也不会使我们所爱的人受苦。这种爱,是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组成。
  ◎若学会了修行慈悲喜舍的方法,我将知道如何疗愈愤怒、忧郁、悲伤、仇恨、寂寞、不健全执著等疾病。
  ◎佛陀所形容的爱,是对万物互生关系的深刻理解。
  ◎‘依见起行’─依‘缘起’的正见,起‘悲悯、无伤害’之正行。
  ◎‘互摄互入’,‘同体共生’,‘息息相关’。
  ◎见解─‘生灭相续’,‘自他融合’。行动─‘净心第一’,‘利他为上’。
  ◎没有爱,生命将无可能存在;没有爱,生命将会是痛苦,生命将会是一种惩罚。我们必须学会爱的技术。我们也需要互相支持,以建立一个有爱的家庭、单位、社区。世界是好是坏,全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以及我们爱的方式。
  ◎非暴力的本质便是爱,是出于爱和无私的意愿。非暴力行动生于对苦难的觉醒,并由爱孕育,是对抗逆境的最好方法。
  ◎爱与奉献的修行,是祈求净化心灵,团结意志,并激起他人的觉醒与慈悲。
  ◎任何追求和平的行动都需要有人表现勇气,向暴力挑战,激发爱心。爱与牺牲总会引起连锁反应。
  ◎燃香点戒疤,不是破坏而是创造,更是表现勇气、决心与真挚。
  ◎以爱来奋斗,那就是我们对全体人类的真正贡献。
  ◎我们是为爱和宽恕而生而死,而不是为了更多的仇恨和毁灭。
  ◎爱,带给我们能力,使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爱的人看不到的事。
  ◎言语中只有原谅,只有希望,只有喜悦。
  ◎怀著爱和信心,发出心灵最深的敬意。
  ◎真正的领袖,不只是需要长枪巨炮,还须要道德力量,
  基本的要件是心怀非暴力和慈悲的精神。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足够的和平,
  那也没有办法把和平带到他人的心灵。
  ◎我们必须一起努力,一起观照我们集体意识中的战争本性。
  战争,存在我们的灵魂里。
  ◎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灌溉和平、喜悦、快乐的种子。
  ◎年轻人跟我说,父母亲给他们的礼物,最珍贵的便是父母亲自己的快乐。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快乐,孩子的意识就会收到快乐种子,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会知道如何让别人快乐。反之,便是战争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快乐,他们就会寻找和战争一模一样的东西,像是酒精、毒品、赌博,某些电视、电影节目,以及其它暴力的‘文化产物’。
  情、爱与智悲
  ◎佛教中理想中的情感就是慈悲。
  ◎慈悲,是对所有一切众生平等,并没有特殊关爱的对象,而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也包含对一切有生命体的关怀。
  ◎一般的感情以自我为中心,有条件、有亲疏厚薄、有彼此和交往深浅层次的分别,其中又有亲情、爱情、友情及道情的类别。
  ◎佛法所要传达的就是如何教导众生从个人有我的情爱,逐渐进入无我平等的慈悲。
  ◎情,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与存在,宛如是润滑剂,使人活得更有意义。但是情爱的执著之所以会造成烦恼,主要是因为其中只有感性,而缺乏了理性,表现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
  ◎佛教徒的感情生活,最好是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
  ◎婚姻建立的考量,主要是彼此的情投意合,不应该是宗教信仰。佛教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的宗教。
  ◎夫妻伦常与清净修行会不会抵触?不会!佛教虽然提倡解脱道的修行,但更重视自度度人的人间菩萨道。
  ◎人的情绪是感性中带有理性的成分,理性中有感性的功能,以佛法来说,这就是智慧和慈悲的配合。
  ◎福慧双修是要修福而不是享福,修福的人才真正有福,享福的人就变成是‘减’福的人。
  ◎我们为何会生到这个世界来?有两种原因,第一是来受报的,包括接受善报和恶报,过去种了因,今生又有了助缘,所以就果报成熟。第二是来报恩的,也就是来还愿的。
  ◎台湾的学杖教育只是过程性的、实用的、手段的、知识的传承,欠缺对生命方向、目标安顿的学习,长此以往,造成孩子们只有手段性的知识和聪明,却没有对生命观照的智慧。所以我们应多考虑什么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目的’。
  ◎一般人都是顺向思考,佛法教我们要反向思考,绝境未必就是绝境,坏的未必就是坏的,要转烦恼为菩提。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逆境,逆境是增上的助缘,是成长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时应以欢喜心来积极面对处理,对给我们阻碍、打击的人,应心存感激与感恩。
  ◎如果能练习到身处逆境也可以欢喜面对,心存感恩,那就能转五浊恶世为清凉的净土
  真理与慈悲
  ◎研究佛法,就是研究自己,研究自己,就是忘却自己,进而将自己与众生合为一体。
  ◎从认识自我的本质而祛除自我。
  ◎佛陀--人格发展的极致,最高的人格,生命升华的最高境界。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财富、奢侈、高级职位和上流社会中找寻幸福。我们把影子当成实质。人必须从内心的幻梦中觉醒,所有世俗的幸福皆是一种幻觉。
  ◎世间的一切都是持续在流动之中,都是永远在毁坏之中,一切皆无常,我们必须谨慎!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一切都不可以攀缘执著。
  ◎要明了因果!实践修行的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须转向宗教。而且佛教是奋斗者的表现,是人们最伟大的力量,它逐渐领导人去完成自我。它使卑贱者变得崇高;使自私者变得无私;使自大者变得谦逊;使傲慢者变得节制;使贪婪者变得慈悲布施;使残忍者变得善良;使主观者变得客观。
  ◎三种层次的安乐--下士道(修五戒十善,求来世安乐。居家八法)。中士道(在于自求解脱轮回苦,摆脱业及烦恼的束缚,勤修戒定慧。)上士道(完全舍弃自我爱惜,转而爱惜其他众生,发愿为了利他,成就佛果。行四摄,依三心行六度,以六度圆满三心。)
  ◎‘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心是世界的制造者;工作室就在你的内心。
  ◎一切幸福都导自善心;所有痛苦都导自恶心。让心回到自己美丽的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