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佛教术语)轫A·众人共生之义。转B·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轭C·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 ◎时刻清醒自己的头脑,从自我‘我’幻梦中解脱出来, 在‘无我’的思想指导之下,观察整个世界, 从而能探索整个世界,进而与世界合为一体。 ◎拥有空性的智慧,才能圆满真正力量─慈悲。 ◎只有对自己慈悲的人才会成就悲智双运, 只有对众生慈悲的人才真正拥有智慧。 悲智:(佛教术语)慈悲与智慧也,此为佛菩萨所具一双之德,称曰悲智二门。 ◎什么是慈悲?就是只作善事。 让自己作尽一切善事就是‘自度’; 感召众生作尽一切善事就是‘度人’。 度:(佛教术语)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谓度。 慈悲 ◎慈悲是佛教实践上的中心德目。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释尊出家,从事于沉思真理的修行, 乃是由于‘对众生的慈悲心’。 ◎宗教的真理何在?慈善是一切宗教都说的事。而且是一种义务! ◎‘法’就是一切有情的悲愍。 ◎当别人受苦时,善人的心发生战栗。 ◎‘慈’是‘带给众生利益与安乐的愿望。’ ‘悲’是‘除去众生不利益与苦的愿望。’ ◎慈比为父爱,悲比为母爱。 ◎‘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 ‘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法华经〉 ◎依缘起的道理,观看有情众生受苦而起同情时,就是‘悲’, 决心拔除其苦时就是‘慈’。慈好比折伏。 ◎‘唯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佛教强调要像母亲爱子女一样, 不惜自己的身命,去爱万人,去爱一切众生。 ◎富于财宝的修行者--广修慈、悲、善、舍四无量心。 ◎袈裟是‘大慈大悲衣’! ◎嗔恨之火燃烧著人类世界,唯有慈爱才能给予冷静和安抚; 慈爱为第一善德。 ◎慈悲是一种感受、一种力量,除了帮助别人外更能包容别人, 不要看不起别人,所以不要轻率批判别人。 ◎‘我现在想做的就是把我对你的爱扩展到每一个众生。我想,拯救人类才是最高尚的正道。’ ◎‘战胜了自我情感的人确实是慈祥可爱。他们对万事万物无贪无嗔,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这就是我与众不同之处。’ ◎实践对别人产生共鸣的温暖心情。 慈悲——人类幸福的基础 ◎真正的慈悲必须基于尊敬他人,尊敬众生,而且了解到别人(众生)和你一样都有离苦得乐的权利。 ◎所有的冲突与矛盾都是因我们的智力所带来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而产生的。 ◎在地球上所有不同的物种中,人类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 ◎我们如何学习建设性地使用我们的能力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我们自己,我们的本性,之后,如果我们有决心,就会真有转变人心的可能。 ◎个人是关键!如果个人能变得善良和平,这马上就会带给他的家庭(团体、社区)一种正面的气氛。当父母是好心安详的人,一般而言,他们的小孩也会发展出那种态度和行为。 ◎许多人只关心他们的外在环境而忽略内在心态。我们更注意我们的内在品质。精神平和需要许多重要的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性的慈悲与情义--一种关怀的感觉。 ◎真正的慈悲是建立在认识到他人和你自己一样有快乐的权利,因此连你的敌人也是和你一样是个追求快乐的人,而且和你一样有权利快乐。在这个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关怀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慈悲’,它遍及每个人,不管那个人对你的态度是敌对的或是友善的。 ◎慈悲--一种关怀的责任感。当我们产生这种动机后,我们的自信就会自动增加,而成为决心的基础。这种乐观和下定决心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慈悲也会带给我们一种内在的力量。一旦它发展了,就会自然地打开内在的心门,经由此门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心对心与其他人甚至其他众生沟通。 ◎不管别人的反应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我们首先必须创造友善的基础。 ◎基本上我们应该开放地接近别人,把每个人当成像我们一样的另一个人类。 ◎慈悲自然就会创造一种正面的气氛,结果会使你觉得平和与满足。只要是一个慈悲的人所在之处,那里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气氛。甚至连狗和小鸟都很容易亲近那个人。 ◎如果你要有真正的朋友,首先你必须在你身旁创造一种正面的气氛。 ◎你如何能让人们面露微笑?也许如果你有权力或金钱,有些人可能会给你做作的微笑,但真正的微笑只会从慈悲而来。 ◎在受孕时及胎儿期,对我们的发展成长而言,母亲的慈悲平和心态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是个生命的开端!甚至受孕时父母的心灵状态也是重要的。 ◎母奶来自于关爱之情,经过吸奶的过程,母亲和小孩之间产生了亲近感。在教堂里,看到圣母玛丽亚抱著圣婴耶稣时,那就是爱及关怀之情的象征。 无嗔的慈悲 ◎今日的世界缺乏的是慈悲心。 ◎为了修持慈悲心,一个人必须丢开自私的爱,这个世界太多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们只爱个人的自我。 ◎人应该了解如何修持无我的慈悲以寻求自我解脱。 ◎自杀可以杀身,而自私却会阻杀精神上的开展。 ◎慈悲在佛教中不是情绪的,也不是自私的。慈悲是根除贪嗔痴、嫉妒、残忍以后的净化心灵所辐射出来的。 ◎依佛陀者,慈悲是保持心净和清除精神染污的最有效方法。 ◎慈悲经中说:‘正如母亲在她身命危险中保护她唯一的孩子。我们就是以类似的爱心去培养无边同情对待一切众生,我们要把这种无边慈爱的思想普及于世间,乃至上、下横遍十方无有障碍、无有嗔恨、无有敌意。’ ◎佛陀的忠告是‘我们愉快地生活,不去恨那些恨我们的人,即使有人在恨我们,我们也不去恨他们。让我们没有烦闷地愉快生活,让我们没有贪婪地愉快生活,在贪欲人海中,让我们没有贪欲地生活。’ (法句经) ◎佛陀永远是转恶为善,转恨为爱;他是慈悲的完满化身。佛陀说;‘假使有人愚笨地对我做了错事,我将回答他以无限的爱,他愈做恶,我愈做善,我永远地放出净善的芳香。’这种慈悲是佛陀对一切众生的爱心。 ◎物质的获得本身,不能带来永恒的快乐与和平。和平必须先奠基于人的内心,才能带给他人和平乃至扩大到世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