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缘起之法的本身作为无尽缘起的理论基点的进路,只能是类比性的跳跃论证。 (三)以理事无碍观作为无尽缘起的理论基点的进路 "理事无碍观"是论述所有事法与其理体的关系,此观揭示,一一法既是理亦是事,理事具有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之关系,再由此推展到一事法与一事法之间的关系,即形成彼此间的事事无碍。 从理事无碍到事事无碍的推论,即如法藏《金师子章》中的例举,我们可从狮的眼耳、乃至一根毛头,藉著透过金体而收摄狮的全体,如以一毛孔为主时,透过金体于一毛孔内便可现出一切现象。 从理事无碍到事事无碍的推论进路,虽然合理,但只是静态地说明法性本具事事相摄的性质,并未说明法的来由及如来神变等的动态性的问题,所以此一论证进路所达到的"事事无碍的命题"尚不足以作为(华严宗的)终极性原理。 其实,"因门六义"由一法与另一法之理的相关上推论到事事无碍的理论进路,实不出从事到理,再从理到事事之间无碍的进路。只不过"因门六义"是就一法的本身分析出缘起的"事法界"上的种种之理,而理事无碍则从所有的事法上抽出其理体,而也唯有把握住高于事法的理体,才有可能融通差别的个体而能无碍。 (四)唯心论作为无尽缘起的理论基点的进路 为何事事无碍,从唯心论的角度可以论证如下:心的本身既非大非小而可变现一切,万法于"唯心回转"之下,在外看来是小,在内却可现大,因为真心可以在内创造另一次元的空间,或说真心本来便具有无尽多元的空间场域,所以大小无碍并非矛盾,而是指涉不同的空间次元。所以《华严经》说微尘芥子能含虚弥世界,而世界并不缩小,微尘不变大,这似乎像是神话幻想,但我们梦中刹那也能含数十寒暑及宇宙万象,岂非小中现大?同理,一切事物基于唯心回转也莫不无碍。所以,在如来性海中,世界原本就是无限次元、重重无尽的事事无碍境界。 所以,就论证的效力言,华严宗关于事事无碍的论证应以唯心理体作为基点,即如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所言: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者,此约心说。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教门等并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10) 或如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 理法界者,原其实体,但是本心。(11) 以唯心理体作论证基点而形成的事事无碍的命题,才可以做为华严哲学的最高命题,因为在这事事无碍中才包含了无碍的动力性,而非静观性的无碍。从而再就一一法上的不同角度大力开展出主伴圆明的无碍关系,如此则一切论证皆可成立(因门六义、缘起相由、六相圆融……),且无妨于华严宗以无尽缘起为教观核心的宗风。 反之,假若无尽缘起并非以真心作为理体,则亦不可说真心是万法的理体,如此则终教如何可能证得万法于真心之中仅如片云点太清虚罢了?如不透过唯心论,无尽缘起如何可能安立如此的真心理体?也就是说,华严判教既然在终教中认可唯心理体的存在,就已无岔路可行;只能将唯心论调适上遂,在事事无碍的境界中,任何一法即是一切,法法平等,就此无碍的精神而言,已无须强调唯心论了。 四、以(世界成就品)为例说明 前谓从理事无碍观推论事事无碍观的进路,较难彰显法的来由及如来神变等动态性范畴,而由唯心论的角度则能充份涵盖动静,本节将由《华严经》(世界成就品)为例说明。 世界是如何成就的? 诸佛子!略说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现成、当成。何者为十?所谓如来神力故、法应如是故、一切众生行业故、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萨严净国土愿力故、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故、一切菩萨清净胜解自在故、一切如来善根所流及一切诸佛成道时自在势力故、普贤菩萨自在愿力故。诸佛子!是为略说十种因缘,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成就品) 经中略举出十种因缘以说明宇宙的发生,可总括为四项原理: 1(众生)业力 ?2(菩萨)愿力 3(如来)神力 ?4(法尔)性力 这四种能力,唯有在心力的统摄下,才能获致一终极的原理,即是说唯有在唯心论下才能充份说明无尽缘起的缘起原理。 五、结论 基于华严宗乃别圆之教,旨在开显无尽缘起,所以不应以唯心论作为华严宗的理论核心,以免混同于终教,但唯心论确实是无尽缘起的理论基点,否则华严宗从各方面对于无尽缘起的论证都将不够充份,乃至成为诡辩。 所以,我们应如此理解华严宗对于无尽缘起的诸般论证:华严宗预先采取遍涉无碍的精神再从各方面论证或开显无尽缘起,所以我们不宜将其中的任一论证作为孤立的论证,而是每一论证交摄遍入,但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论证是唯心论的论证,否则一切论证将失去充份有效的基点。 总之,从哲理上说,华严宗是以唯心论作为基点,而大力开显无尽缘起的诸般面相;从宗风上说,华严宗旨在开显无尽缘起,站在缘起的无碍无尽性上,已无须再强调出唯心论,而将心性交融于诸法中,一即一切,事事无碍。 【注释】 五教之判略释如下: (1)小乘教:教义专重"人空"一边,对"法空"之理尚不能尽说,《四阿含经》、《俱舍》、《成实》诸论属之。 (2)大乘始教:包括般若之学的"空始教",般若诸经、《中论》、《百论》等属之;另一则是唯识之学的"相始教",《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属之。 (3)大乘终教:此教立"真如"(一心、真心、如来藏)随缘义,即是唯心论,经论中如《楞伽》、《密严》、《大乘起信论》等属之。 (4)顿教:不说法相,不立法门,无阶位次第之限制,如《净名经》。 (5)圆教:包括"同教一乘",指《法华经》接引三乘归于一乘;另一则是"别教一乘",指《华严经》不共三乘,专说佛境界之事事无碍、无尽缘起等义。 略释"四法界"之义: (1)事法界:指差别的现象界。 (2)理法界:指现象所依之理体。 (3)理事无碍法界:指现象与理体融通无碍。 (4)事事无碍法界:透过理事无碍,任取一法,即可全显理体,故亦可显现万法,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陈英善,《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 大正四五.531a。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