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部分有关"三"的名词简解(5)

90、比丘常带三分病:因为持午,即日中一食,有饿病,因为饱暖思淫欲。 91、供养佛菩萨像的三个意义:一是纪念他们。二是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发奋修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认真修行,勇猛精进。三是得佛菩萨加持。

90、比丘常带三分病:因为持午,即日中一食,有饿病,因为饱暖思淫欲。

91、供养佛菩萨像的三个意义:一是纪念他们。二是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发奋修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认真修行,勇猛精进。三是得佛菩萨加持。

92、三种人不得病:第一种是有福之人。第二种是有定力之人;第三种是有智慧之人。

93、佛性三觉:印度语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觉的内容有三:

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众生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心。众生虽然处在迷位,迷了本觉佛性,叫做不觉的众生。可是众生虽然是迷而不觉,而本觉佛性从来都不曾遗失,也没有缺少。

第二始觉。众生把本觉佛性埋没在五蕴心身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看到佛教经书,听到大善知识的开导,得到这种外薰助缘,明白人人本来具有天真佛性。佛性又叫本来面目,或无位真人。过去一向都是不知不觉,今天方才开始觉悟。正是“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

第三究竟觉。一切众生,由于本觉内薰之因,再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听教外薰之缘,这叫做种子薰现行,现行薰种子。内外交薰,因缘和合,所以才能够觉悟,发心修行,时时回光返照,以智慧断烦恼,达到惑净智圆,复还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净,圆成佛道,是为究竟觉。

从度化众生的角度又可分为:

第一自觉,是对不觉而说的。众生本具真如佛性。由于过去无量劫以来,被无明烦恼所障蔽,迷而不觉,现在觉悟众生本来与佛无二无别。

第二就是觉他。佛开悟以后,以大慈大悲之心,怜念众生在迷不觉,就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再来辗转教化他人,使人人都要发菩提心,一心修行,舍除妄想执着,显现真如妙性。个个成佛。二乘圣人没有利他行愿,观三界如牢狱,非常可怕,视生死如冤家,十分痛恨,所以他们自觉以后,不去利他。佛是慈航普渡,救济众生,自觉以后,更要觉他。所以经中说:“自觉已经圆满,再去觉悟他人,所有古佛如来,应现人间度生。”这就是觉他的道理。

第三就是觉满。菩萨为了上求佛道,断除五住烦恼,(五住烦恼: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惑无明惑合一住)证得四智菩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得到慧足。佛为了下化众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行,住世一百劫,修习相好庄严的福因,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得到福足。有了福慧两足,自他二利,功圆果满,所以称为两足尊。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为人天导师。堪称为觉行圆。

94、阿罗汉有三层意思: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二惑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槃,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槃。这就是杀贼的道理。第二无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尽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尽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

95、契机三教:佛陀在世时,针对不同根机之众,施以相应之法,即契机施教。成就阿罗汉(声闻),四谛法;成就缘觉(辟支佛)十二因缘;成就菩萨,六度万行。

96、三转:佛成道以后,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思维研究,观机施教,就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门。这就是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什么叫做三转呢?第一示相转:佛对二乘人指示出四谛真实之相。佛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佛说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第三作证转:佛说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每一谛都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三四十二,因称三转(示相转、劝修转、作证转)四谛(苦、集、灭、道)十二行法轮。

97、众生三感受:受是领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领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叫做受。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舍受三种:(1)当六根缘六尘时,接受不称心,不愉快的环境,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烦恼,这是苦受。(2)如果根尘相对产生称心合意,愉快欢乐的感觉,这是乐受。可是世间之乐,乐不长久,乐极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说乐是苦因。(3)如果逢到不苦不乐的环境,是舍受。这时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恶,无所记别、闷闷无知、亦是痛苦。因此说明,凡有领受都是痛苦,所以称为观受是苦。

98、菩萨修行发菩提心,一定要经过三难妙行的大关:第一、难行能行。人们做不到的难事,菩萨能做到。第二、难舍能舍,人们舍不得的生命、钱财、菩萨能舍得。第三、难忍能忍,人们忍受不了的逆境,菩萨能忍受。从前舍利弗尊者发菩萨心,修三难行,经不起考验。三难之中,只做到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二难。在最后难忍不能忍,因此他退失菩提心,做了声闻小乘圣人。

99、智慧有三种:第一真智,又称实智,是从其如实理所生起的智慧。从实理起,还照于理。就象一个摩尼宝珠的光,依珠所生,仍然返照于珠。所谓真如理体,就是众生本有的真心,圆满周遍。真实不虚,所以叫做真,不变不易,所以叫如。是用如如智照如如理,故名真智。第二俗智,又称权智,意为权巧方便,它能够普照世间、出世间、十法界所有一切诸法,种种的名字,种种的相貌,种种的差别因缘等,没有不照彻明了,这叫做俗谛。第三中智,即中道妙智,不偏不倚名叫中,意即不偏于空,也不着于有。因为空之与有都是属于两边,中智照空的时候,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全真谛就是俗谛。照有的时候,了知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全俗谛就是真谛。真所谓真俗圆融,空有无碍。恰如镜子照东西一样,镜中之像,若说它是空的,而幻像宛然存在;若说它是有的,镜体空无一物,这就是空有互相彰显,真俗本来一致。这种智照称为中智。权教菩萨修行六度以其不能离相,不达三轮体空。唯有实教菩萨修行六度,了知三轮体空,绝相泯心,不见有我能修六度,不见有所度六弊,不见有六度之法。因此实教菩萨所修六度,称为六波罗密。波罗密汉译为到彼岸,菩萨修行六波罗密,就能从生死苦海此岸,渡过烦恼中流,而到达涅槃的彼岸。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