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部分有关"三"的名词简解(3)

40、三个档次: 儒家分:君子、贤士、圣人。 道家分:上士、中士、下士。 佛学 分:阿罗汉、菩萨、佛。 41、三德:差别德相无量无边,但大德(无差别德)归纳起来有般若德、法身德、解脱德。 42、三觉(佛的境界)

40、三个档次:

儒家分:君子、贤士、圣人。

道家分:上士、中士、下士。

佛学分:阿罗汉、菩萨、佛。

41、三德:差别德相无量无边,但大德(无差别德)归纳起来有般若德、法身德、解脱德。

42、三觉(佛的境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43、凡夫三行:佛给归纳起来分:善行、恶行、无记行。

44、三藏:佛学把佛祖讲过的经典按照所讲内容,分为经藏(修多罗)、论藏(毗奈耶)、律藏(阿毗达磨),通常叫三藏。经是讲定,论是讲慧,律是讲戒。古代翻译佛经,如果不通达三藏,就没有资格翻经。

45、本师三身:本师是指释迦牟尼佛,三身是指通常讲的法身、报身、应化身。世尊的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佛。

46、三摩地:梵文:译为正受,正常的享受,只有一真法界(佛界),才是正常享受。

47、三资粮:信、愿、行。深信佛法不疑,发菩提大愿,真心诚意修行。

48、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十圣是指初地至十地加上等觉十一个位次,称大圣。

49、净宗三道场:建立道场,祖庭,祖师建立的第一个道场,净土宗的祖庭是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的东林寺;后来五台山的玄宗寺是净土中兴的道场;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在苏州楞严山寺讲经说法,楞严寺成了净土宗的主要道场,此为净土的主要三个主要道场。

50、三苦:欲望带来的苦苦;身体带来的坏苦;行动达不到自由,叫行苦。三界里,欲界里三苦都有;色界无欲,就没有苦苦,而有坏苦和行苦;无色界既断欲又无身体,就只有行苦,因为是四圣法界,还没有见性,不能得大自在。其中苦苦有八种,即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是苦因,其他七苦是苦果。)佛在经中把众生苦归纳为八万四千种,再归纳为一百零八类,念珠有一百零八颗,意思为破苦之意。最后再归纳为上述三类。

51、往生西方世界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52、《无量寿经》讲的三种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利益;住真实慧。

53、戒之三类:一类是律仪戒,佛所制订的各种律仪。二类是摄善法戒,佛虽未规定,但我们应当遵守不犯,如不吸烟。三类是饶益有情戒,只要对大众有利益者均应当做。利益有三种:一是现在有好处,将来有害处,不能做。二是现前有利益,将来亦有利益,应当做。三是现前无利益将来有利益的,亦属于善,应当做。

54、三种般若:《般若经》上所说,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

55、三类众生:一是根熟者,一闻佛法立刻相信,依教奉行,当生可以成佛。二是根未熟者,相信而不奉行,对世间贪爱放不下,此类众生佛要助其成熟。三是无善根者,佛要给其种善根,佛菩萨以大慈大悲之心一律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绝无差别。

56、中国三大不衰家庭:第一是山东曲阜孔老夫子家,迄今二千五百余年。第二是范文正家;第三是清初叶状元家三百年不衰。这三家之所以能如此兴旺,其原因是积功累德,断恶修善,非以财富遗子孙。

57、佛说法用三转法轮:即三种方式,一是事转,给众生说明事实真相,根性利的能完全接受无疑。二是劝转,善根差的,用很深的感情,显示佛对众生真正爱护,令学人觉得不学对不起老师,此属摄受方便。三是证转,善根更差的好说拿出证据来,《无量寿经》三十八品礼佛现光就是给大家亲眼看看,谓之证转。

58、佛经通常的三分:佛经一般都可分为三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是佛经的一般体例。

59、行为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人、有情众生;二是对物、无情众生;三是对事。佛在《无量寿经》分三行:清净行、平等行、觉行。

60、度化众生,帮助众生,一般讲有三种目标:最下等的目标是解决众生现前的困难,帮助他一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是下等进程的目标。中程的目标是要帮助他来生还要得福,不能说这一生享福,来生堕三恶道,那就可怜了,那就错误了。这一生享福,来生继续享福。更希望来生的福报比这一生要大一些,比这一生更殊胜一些。这是中程度众生的目标。远程的大的,这个度生目标是要帮助他圆满证得无上菩提,换一句话说,帮助他成佛,这个目标才真正达到圆满。

61、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又称四法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静为乐”的偈子,其中的奥理,就是佛教的根本真理,也正是三法印的道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条定律,此三条定律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根据,是识别佛法、非佛法的标准,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法,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因为它是印证佛法的根据,故称三“法印”。

62、三离:《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他教导我们,应该用以下三种态度来接受大乘佛法,一是离言说相;二是离名字相;三是离心缘相。

63、三大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是《楞严经》里面阿难请教世尊提出来的。而世尊对他讲用“首楞严大定”。

64、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65、佛教三要素:教主:释迦牟尼佛。教理:五戒——人乘;十善业道——天乘;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声闻乘;八正道(又名八正道,其道离偏邪故名正道,其名称为: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三十七品里的主要正道。十二因缘——缘觉乘;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又称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三法印——阿罗汉。教徒:1)比丘——出家受具足戒的僧伽;2)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尼;3)式叉摩尼——学法女,须学两年后,才受戒;4)沙弥——出家未受具足戒的僧伽;5)沙弥尼——出家未受具足戒的女尼;6)优婆塞——在家学佛的男居士;7)优婆夷——在家学佛的女居士

66、业报三时: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般有三种受报:(1)顺现受业,即现生造业,现在就受果报;(2)顺次受业,即现生造业,而次生受果报。(3)顺后受业,即现生造业,后二世三世若干世后受业报。

67、三果:可以分成现果、来果、后果。所做的善恶之因,在这一生成熟招果的,就是现果。来生成熟的就叫来果。在后世多生成熟的叫后果。这从三世时间上看,说明因果是每一件事物生长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就招如是果,其间关系虽极复杂,但其是有条不紊,丝毫不差。同时,果报有现在成熟的,有后生成熟的,其原因有二种,一是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西瓜子成熟只需一年,而一粒桃树子生长需三四年才能结果。二是缘的力量有强有弱,若四缘并足,成熟的就早,否则因助缘只有一两种,还难以成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