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官员胡祗遹却大唱反调,发异声之论:“元时台省元臣,郡邑正官,皆其国人为之,中州人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63]可谓一语道破机关。时人叶子奇也说:“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64] 众所周知,元代科举制度曾一度停废,虽于仁宗、顺帝两朝重新开科取士,但录取人数极其有限,“止是万分之一耳。殆不过粉饰太平之具,世犹曰无益,直可废也。”[65]许多文人报国无门,入仕无途,于是多以有用之才寓于声歌,诗酒自娱,以纾其怫郁感慨之怀,正所谓不得其平而鸣也。 三 民间饮用酒之朴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66]元代民间酿酒、饮酒、用酒之风相当盛行,大到婚丧嫁娶,小到一日三餐,迎来送往,酒成为人们居家饮食不可或缺的生活消费品。田家种秫酿酒,渔家携鱼换酒,娼家坐肆侑酒,商家入市贩酒,酒家当垆卖酒,一幅幅充满酒香的市井风情,质朴温厚的田园色彩,展现的是元代民间酒业的发展和繁盛。 “种秫酿美酒,拾薪煮豆糜。”[67]元代很多家庭都能掌握简单的酿酒技术,家庭自酿的小生产模式在民间是普遍存在的,产品主要用来满足自家消费,也可馈赠亲友,少数人家还拿到市场出售,以补贴家用。农家酿酒一般是在秋收以后,此时“穑事既已,租税毕输,则为酒醴。”[68]重阳酿酒应是许多地方的习俗,“江糯吹香满穗秋,又打够重阳酿酒。”[69]“白酒家家新酿,黄花日日重阳。”[70]新酒酿成在民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情,其场面相当热烈,“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老盆倾酒试新尝,社鼓村村闹夕阳。”[71]充满喜庆气氛。“乡社年丰寻酒易”,[72]尤其是丰收年景,几乎“鸡豚社雨家家酒”。[73] 山居醉酒是乡间清苦生活难得的一次放纵,也是极具野趣的,“恰离了绿水青山那搭,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74] 民间酒器亦多至陋至朴,竹编或柳编的差、筲等器物,农家造酒、造饭时皆可用之漉米。[75]老瓦盆、匏樽等是用来盛酒的器皿,酒瓮盖一般用蒲草编成。匏就是瓠,开以盛酒,故曰“匏樽”。瓢杯可作饮器,与匏樽相配。王祯对瓦盆盛酒大为赞赏,认为“有复古淳俭之风,其可尚也。”[76] “扁舟棹短。名休挂齿,身不属官。船头酒醒妻儿唤,笑语团圆。”[77]这是文人笔下理想中的一幅渔家乐酒图。事实上,渔家的生活是异常艰难而辛苦的,“全家托命烟波里,扁舟为屋鸥为邻。”[78]渔家因所处潮湿环境的关系,对酒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风里来,浪里去,靠打鱼所得致富实难,再加上政府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得鱼卖钱及早归,乡吏打门征敛急。”[79]致使渔家普遍贫困,所以以鱼易物成为渔家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渠道,“溪桥竹边有沽酒,携鱼换酒满葫芦。蓬头月上不觉醉,自卷芦叶吹呜呜。”[80]这种携鱼换酒的行为在渔乡司空见惯,不足道哉。 “青裙老妪诧鲜鱼,白发残兵卖私酒。”[81]“歌风台前野水长,王媪卖酒茅屋凉。”[82]元代民间卖酒的商贩很多,有些酒是从酒坊贩卖而来,有些是自家酿造的一部分运到市场出售,规模比较小,故而利润有限,以卖酒所得,尚难以维持温饱。 酒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之一,但因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对酒的需求自然千差万别。富裕的家庭婚丧嫁娶办事隆重,迎来送往礼节繁杂,再加上一日三餐之所用,酒的消费要占家庭开支很大一部分比例。而普通平民家庭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景象,《桐江集》作者方回记述自己的七叔父“小节夜三杯,回辈皆为果馔盐饤,不治羹。大节七杯,招弟妹亲姻,始治羹。非生日,他喜庆,无十杯也。”[83]常时则每夕不过一磁撇(酒杯)而已,节俭度日如此。“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篘,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腾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84]颇能反映元时中等平民阶层的家居生活。 更有一些贫困家庭本来家计艰辛,糊口度日尚难,如若嗜酒,更难以维持生计了。会稽城南陈翁以卖花为业,“得钱悉供酒家,不能独饮,逢人辄强与共醉。”家中仅败屋一间,妻子饥寒。文士盛如梓为赋诗一首:“君不见会稽城南卖花翁,以花为粮如蜜蜂。朝卖一株紫,暮卖一株红,屋破见青天,盎中米常空。卖花得钱付酒家,取酒尽时还卖花。”[85]看来卖花所得实为蝇头小利,拍浮之外尚不能养家糊口。 元代各地民间的饮用酒风俗可谓迥然各异,多姿多彩,据熊梦祥《析津志辑佚·风俗》,城市人家但有丧孝,逢初一、月半,“洒酒饭于黄昏之后”。江浙行省平江路所辖昆山州(治所今江苏太仓市)地方“岁节祀先,用除夜焚苍术辟瘟丹,家人酌酒分岁,夜分祭瘟鬼,易桃符,向明打灰堆饮屠苏。”[86]此风俗一直流传。镇江路一带也有节日尤重饮酒的风俗,元日饮屠苏酒,饮酒自年小者起,相传饮之不病瘟疫。端午饮蒲酒,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春秋二社日以社糕、社酒相馈送。重九日登高饮菊酒带萸囊。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