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是人间佛教之一大理念,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圣人眼里无浊秽。但我们芸芸众生,博地凡夫,在生老病死的人生旅途中,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难题,与我们相依相伴。常常一见到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群,就会想到那是一方净土,是世外桃园,是离卸尘劳的地方,那惊醒迷梦的钟声,那消除宿业的鼓鸣,那庄严如仪的僧侣,那慈颜谦卑的信众,就象莲池绽放出的莲花,鲜洁如玉,清香飘逸,滋养着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当政府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关系时,净土将不再仅是红墙碧瓦的书斋之地,而是整个国家社会。 建立和谐社会,说明当今的社会充斥着许多不合谐的因素,提倡公正公平的社会关系,说明存在各种邪恶不公的势力,处处张扬着歧视,无有人权物权的保障,无有法律的尊严。从个人来看,少年人学业有成,青年人有发展的空间,中年人有事业上的成就,老年人有安养的保障,这些基本诉求多数人被残酷剥夺,因贫穷而辍学的少年,因不公正待遇,许多青年人毫无发展机会,因为不公平竞争下岗分流的中年人哪里去奢谈成就,养家糊口都十分艰难,老年人更是雪上加霜,哪谈得上什么安养。 佛教讲究“和”字,所以出家人叫法师,就是以“和合一味”为时尚。讲身和,不会打架斗殴;口和,不会两舌挑拨离间,恶口诽谤诋毁,不说虚妄之语诳骗众生;意和,大家有共同信仰;戒和,大家以戒为师,换言之就是社会上讲维护法律的尊严;见和:大家见解一致;利和:在利害面前,大家一视同仁,无有高贵低贱之别。另一种意思就是和为中,就是行中道,不走极端。佛教处世讲究中道,没有主仆观念。讲修四摄六度,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通过实践修行,达到水乳交融,和合一味的境界,显示出佛教强大的生命力,演绎着一曲悠扬和雅的旋律,这叫天籁,是自然的轨则,是生活的真谛,是一切生命的音符。 佛教发展到今天,经过历代前贤高僧的灯灯相传,祖祖相授,以及无数善男信女,默默无闻的牺牲奉献,迎来今天如日东升般的活力进发。在我眼里,庄严宏伟的寺院,无论是深山云起处,还是灯绿繁华地,都会掠过清风飘逸的袈裟,无论在寺院,还是书店都有佛教典籍大量流通,随处见到在家居士在给你合掌致礼,但是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或轻或重,或远或近的不如意之处。我将以一个佛教信徒的良知来谈论几个问题。 一、全面提高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在文革浩劫之后,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寺院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比如寺院建设无论是规模上和数量上都基本能满足信众的需要,在家出家二众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具有高学历的信徒也不少,目不识丁的人几乎没有了。我以为前面两者上来了,后面的信仰素质和道德素质恐怕是相对下降了。这后面才是根,才是本。前面两者是形式是外衣,后面才是真正的精神实质。不抓住这个精神实质恐怕会沦为笑柄,正如有人讲某国共产党应该改名为共和党,因为共产党是消灭一切私有制的党,共和党是美国的富人俱乐部。而该国共产党所拥有私有财产几乎龚断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据海外媒体称该国8万亿股市资金,其中六万亿为共产党干部亲朋所捅有,难怪美国共和党自惭形秽。所以该国共产党自然沦为国际舆论的笑柄。所以信仰与道德是佛教安身立命的两大基石,决不能沦为一个笑柄。佛教的厄运从来由此降临,因为漂亮的外衣有时害人! 为此我对传戒有一陋见,今奉诸君品评:传戒改法会式为学业式。要成为一名正式僧人相当于读三年的书,第一年从发心出家的行者经考试合格剃度为沙弥,受沙弥戒;第二年从沙弥身份学习,经过一年考试合格后,授比五戒;第三年比丘合格后受菩萨戒。我认为沙弥不能随便找一个寺院出家,每个省或每个地区有专门的沙弥院,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设立其规模与数量,现在传戒还分什么国戒,方便戒有点让人迷惑。 关于道德的教育,儒教经历砸烂孔家店的破坏后,现在正方兴未艾,到处流通《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等儒教典籍,各种儒学讲座也很红火。所以佛教徒要提起精神,把人天师表的形象理直气壮地展现出来,要有大丈夫的操守与威仪!常出人大雅之堂,莫碍观瞻,更增风采。 二、实行民主制,提升管理水平 寺院的管理,历来就不好管。寺院作为一个公共场所,涉及面很广,影响较大,从政府部门到游客香客,都会晶头论足。当今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几乎在同一时间全面地细致地反映到各种媒体上,对管理带来了新课题。因此我认为把那些规模较大,影响面广的寺院通过有关专家的评估后,类似于“国家大型企业”地位模式。全国在500—600所寺院,由中佛协牵头,与相关部门共同管理,从人员调度、资金掌控、发展定位,要有一盘棋的思想观念,莫要乐此不疲地做山大王。整过佛教弄成一盘散沙,对佛教危害实大!我们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是拥有上亿信众的宗教团体,不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那些小地区,他们搞子孙庙,靠名人效应!我不能丢了西瓜去拣芝麻,得不偿失。 关于一些较为僻远贫穷的小寺小庵。他们基本过着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应付意外情况的能力较差,那些条件较好的寺院应加强联络。这些地方更需要出家僧人,更需要佛法,把佛法的精神食粮送给他们,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本质,不是“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而是有生命轮回。把握生活方向,高楼林立的都市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天堂!运用佛教知识提高他们礼仪修养,质朴善良是他们的宝藏,人的生活更需交流与沟通,使他们恰到好处地表达他们情感,看法,观点,以此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三、规范慈善管理。实现利生功能。 佛教作为一种民间慈善机构,由来已久。他敞开怀抱接纳四方人群,让流浪不安者如归家园,施粥施衣,赈济饥饿冻馁之人。如观音大士,寻声求苦,解厄消灾;普贤大士,励行弘愿,成就佛果;文殊大士,化导迷顽,慧炬辉煌;地藏大士,发无间愿,安稳众生。如今有灾难的地方,就有佛教援救之手,洪灾、旱灾、地震、风灾、鳏寡孤独、残障困顿,我们佛教信徒都会尽力相助。在中国有句话叫:“为富不仁,”仔细思考这句话有它的背景。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等级森严的官本位的政治体制,在官场上,在商场上,名利场中,仁慈只能意味着困顿不振。今天你拥有100万资本,如果拿50万去行善积德,你的力量与对手就减少了一半。因为你没有把这50万拿去贿赂上级相关领导。他们就挑你的毛病报复你,你的力量又少了一半,你只有四分之一的力量去和你的对手竞争,所以你必然形势严峻,如果相反的话,贿赂50万你可获利500万。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事实,形成的另一个现实就是,两极分化扩大,弱势群体急骤膨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两大对立群体:特权阶层与广大民众之间的对峙。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对抗逐渐激烈,国家就陷入混乱,中国历史上政府的更替,向世界昭示这一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