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是清净的国土,是美妙庄严的世界,是佛教徒向往和憧憬的地方。相对于五浊恶世的人间而言,净上无疑地具备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居住环境及优越的生活条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信仰者往生的首选之地。尤其在西方极乐净土相当流行的今日,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一切,而成为佛教信仰的一大主流。 净土是如何建立的呢?问题容易提出,回答却不那么简单。以西方净土为例:法藏菩萨从世自在王得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并摄取了那些佛国土的清净、威严、广大,发四十八大愿,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长远修行,于从此去十亿佛土的地方,建立了极乐净土。由是可知,净土不是凭空而有或虚无缥缈的幻境,而是要立愿修行才能成就的。建立极乐净土的目的是什么呢?因为在娑婆国土充满诱惑的五浊恶世,众生烦恼深重,修行的障碍很多,不能得到证悟,只有往生极乐,蒙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注照,才能得到正觉,不退成佛。 净土既然是立愿修行才能成就的,那么,净行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净行,当然是清净之行。如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所说:“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可见,净行是如何建立清净国土之行。也就是菩萨发愿致力于净佛国土、成熟众生、利乐有情的事业。所以,净土,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则含有净化国土的积极意义。更进一步地说,净土含有二重意义:一、净土,指已经成就的清净国土;二、净土,指尚未成就、正在由菩萨修行净化的国土。 净土,若从已成就的,如西方极乐国土的清净庄严,以及阿弥陀佛本愿功德而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途,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因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还有一点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彼国”。所以,往生净土,以“命终”为界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得蒙阿弥陀佛救拔的众生,似乎还应自己检讨一下是否具足往生的条件。 净土,若从尚未成就,菩萨正在修行为了救拔苦难的一切众生,建立理想的清净国土而言,广大的、正常的菩萨道是成就净土所必不可少的清净之行。如何是菩萨净佛国之行?《大品般若经》卷二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著一切法。便增益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那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入菩萨位。得阿惟越致地,具足菩萨神通,游一佛国至一佛国。成就众生,恭敬、尊重、赞叹诸佛。(此等)为净佛国土,为见诸佛供养”。因此,菩萨净行的内容是六波罗蜜,是五戒十善等一切有益于众生身心的善行,是“不著成就众生,不著净佛国土”、通达一切法空无自性之圣行。 净土,以西方极乐国土最为究竟圆满,是诸大乘经典所共同赞叹与称扬的。若说唯有此一法门乃能得度生死,恐违世尊施设此一方便道之本意。世尊无数方便:“求阿惟越致(不退转)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因此,菩萨以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惟有不离众生,才能庄严净土,实现净土。如以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无所不办,一切都具足了。在佛法的修学中,不修布施。持戒等诸功德,知见也与常人一样的颠倒,还以为能够往生净土,那实在是自误误人!菩萨净佛国土,以自利利他之无我大行,在现实人间内存无量的慈、悲、喜、舍四无等心,外以善巧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摄受教导众生,则人间得以净化,人人过着和乐安详的生活。这样,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一样地可转化为清净庄严的人间净土。 净土,无论是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弥勒净土还是十方净土,归根到底离不开净心的过程,所谓:“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经》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萨为“成就众生故”,必须愿取佛国,修“净佛国土”之行。菩萨依十八种“净土之行”令自与彼众生皆“行净”,故说“行净则彼众生净”。如是同行众生(众生净)来生菩萨成佛之国土,故说“众生净则佛土净”。因此,建立人间净土的理论基础,即依于“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的模式,从人类身、语、意三种行为的净化,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净化社会,净化人间,建立人间佛教,推行人间净土的思想理念,最终实现清净庄严的人间净土。(信息来源:摘自《福建佛教》)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