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出家为僧,住在东都净土寺,这就是后来的长捷法师。长捷法师讲解佛教经义,与当时的名僧并驾齐驱。因为家庭遭遇贫穷和灾难,长捷法师便将弟弟玄奘带在身边,每天都向他传授佛教义理,还教给他辩论的技巧。玄奘十一岁时,诵读《维摩诘经》、《法华经》剃度后,更是胸怀大志,不与寺中的朋辈为伍,念诵、阅读佛经,没有一点儿空闲。 武德五年(622),玄奘二十岁,就为许多学问高深的僧人讲解《阿毗昙心论》。他不看经文,而他的解释就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当时人们将玄奘看作神人一般,认为如果他不是神人,又怎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立志西行取经 仆射宋国公萧星,敬重玄奘的卓越智慧,便上奏请玄奘住在庄严寺。然而,这并不是玄奘的志向。玄奘心想:“我周游吴、蜀,接着又到赵、魏,最后来到关中,只要有讲经的法会,我几乎都听遍了,总感到美中不足。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传入中国的佛教义理,就无法悟解、阐释经文的深刻含义。我只有不惜舍身殉命,前往佛教圣地,才能看到全部佛经,一睹佛法妙理,穷究佛典真经,然后返回中华,弘扬佛法。”当时玄奘只有二十九岁,他毅然独自向朝廷上奏,但是有关部门却拒绝呈递他的奏章。玄奘只好暂时停留在京城,到那些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广泛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字,等待出国的机会。 贞观三年(629),因为遭遇到特大霜灾,庄稼欠收、减产,朝廷下诏允许僧人和老百姓到丰收地区寻求食物。有了这个机遇,玄奘来到姑臧,又到达敦煌。路经天山要塞时,只见满目黄沙,杳无人迹。玄奘只好任凭命运的摆布,艰难跋涉在沙漠之中。 求法那烂陀 那烂陀是印度最著名的寺院之一,由五个国王共同建造,物品供给非常丰厚,故又有施无厌之称。寺里有很多圣迹,精舍最高的有二十多丈,佛陀曾在此说法四个月。 玄奘游历印度各国,声名远扬,将要到达那烂陀寺时,有四十位高僧到农庄迎接他在此住宿,该农庄就是目连出生的地方。第二天吃过饭后,又有二百多僧徒,一千多百姓,抬着乘舆,手擎幢幡、华盖和香花将玄奘引入寺中。 玄奘与僧众们互致问候,迎接仪式结束后,玄奘住在寺中,与寺中僧人享受同等待遇。寺中又派遣二十人将玄奘领到正法藏的住处——戒贤论师处。戒贤论师当时已一百○六岁,为僧众所敬仰,所以称他为正法藏。他学问上博闻强识,对于佛教与其他教派、佛教中大、小乘的一切经书,没有不精通的。 戒贤论师接受玄奘的礼拜赞颂后,让他坐下来,问他来自何处。玄奘回答说:“我从中国来,想学习《瑜伽师地论》等论著。”戒贤论师听后流泪哭泣起来,让弟子觉贤向玄奘叙说自己的往事。 觉贤告诉玄奘,和尚在三年前患上疾病,身上如同刀刺一般疼痛难忍,他因此想绝食而死。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金色神人对他说:“你不该厌弃自己的身命。你的前生是国王,残害了许多生灵,应当忏悔自责,怎么能自尽了事呢?有一位支那国的僧人来此地学习,已经上路了,三年后就到这里。到时你将佛法传授给他,他再去传扬,你的罪业自然就消失了。我是文殊菩萨,因此特来相劝。”现在,和尚的病情基本好转了。 戒贤又问玄奘:“你在路上走了多久?”玄奘回答说三年多。玄奘求法的经历果然与戒贤梦中相同,戒贤不由得悲喜交集。 那烂陀寺立有寺规,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人,设有十个名额,但一直缺少一位。因玄奘很有名望,便推举他补上这个位置,而且每天供给他上等的食物二十盘,大人米一斗,还有槟榔、豆蔻、龙脑、酥蜜等食物,以及四个奴仆和一个婆罗门。他行走时乘坐象舆,有三十个随从。大人米像黑豆那么大,做出的饭香传百步,这种米只有国王和精通佛法的人才能享用。 玄奘请戒贤论师讲解《瑜伽师地论》,听讲的有数千人,十五个月才讲了一遍。戒贤论师又用了九个月向玄奘讲授第二遍。除此以外,《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等经论,玄奘都可以向戒贤论师请教、听受。玄奘对《瑜伽师地论》专门研究,夜以继日,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才感到满足。 这时,戒贤论师告诫玄奘说:“你舍身求法,历经十年才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不辞老朽,尽力向你传授。佛法贵在流传,你应该再去参学其他部派的学说。人的生命如同早晨的露珠,朝夕之间就会消失。如果你现在不去,会失掉学习的机缘的。” 玄奘听从戒贤论师的话,离开那烂陀寺,准备到印度各国游历寻访各种圣迹,博采众家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