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论昙鸾净土思想“二道”说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绪论

往生论》为天亲菩萨所著,与净土五经并称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五经一论”,对净土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昙鸾大师为其作注名为《往生论注》昙鸾在注释《往生论》时,依据龙树菩萨所造《十住毗婆娑论》的思想,提出了“易行道”与“难行道”二道之说,认为依靠自力修行来断除烦恼、了脱生死,是为“难行道”;依靠称念佛号借佛力来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名为“易行道”。如《往生论注》卷一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因此,主张末法时期的众生,由于业障深重靠自力成佛非常困难,必须依靠阿弥陀佛佛力加被才能往生西方净土。昙鸾大师并且运用龙树“二道”说的理论,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认为依靠“持名念佛”借助于佛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比只凭自力一生中成佛更加稳当。以此念佛求愿往生西方净土,成为修学净土法门的主要思想。今本论文即是从佛陀教法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文化、不同社会形式下,论说“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形成和倡导的历史意义。

一、昙鸾倡导“二道”说的思想背景〖1〗1、昙鸾生活的时代背景昙鸾大师(476—542年)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南北分裂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南方较为安定,而北方由于政治和民族的争执常年战乱不息,国家贫穷、赋税繁重,百姓民不聊生。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乱,使得佛教在“义学”上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再加上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难,第一次“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就发生在北魏时期。由于这种国土危脆、生活苦难不堪,使得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的世界是一种苦难无常,向往和平世界追求出离之心油然而生;而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依正二报清净庄严,一切应有尽有、平等和谐的极乐世界无形中成了人们向往的目标。因此,弥陀净土的信仰也就越来越适合于当时人们的需要,使得弥陀净土在中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另外,由于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学者重视义学,提倡讲学研究理论,于是形成了南方佛教重义理的特点;而北方佛教则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主重于佛教仪规上的修持,形成了北方佛教重实践的特色。由于南北佛教在形式和认识上的差异,北方佛教主重实践的特点,使得弥陀净土的思想在北方很快得到了大力发展。

2、昙鸾的本人信仰背景

昙鸾大师判弥陀净土为“易行道”,除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安乐的愿望和北方佛教主重实践的特征之外,其直接原因来自于昙鸾大师的本人信仰背景。昙鸾大师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青年时就对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这四部论有精深的研究,对于般若性空的思想体悟的非常深入,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乘空宗义学沙门。龙树的“性空”思想对昙鸾大师一生影响非常重大,昙鸾大师一生以“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为宗旨。在其《往生论注》中引用了龙树的《大智度论》作为比喻来阐释文义。尤其龙树以初地菩萨的身份往生净土,激励了昙鸾大师对弥陀净土思想的好求和信仰。如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说:“本师龙树摩诃萨,诞形像始理颓纲;关闭邪扇开正辙,是阎浮提一切眼。伏承尊悟欢喜地,归阿弥陀生极乐。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又“譬如龙动云必随,阎浮提放百卉舒;南无慈悲龙树尊,至心归命头面礼。”后来由于身体疾病的原故,四处寻求长生不老之仙药,有缘与天竺译经大师菩提流支三藏相遇,传授《观无量寿经》,提倡他力本愿,信愿持名,以及五逆十恶之人皆能往生之带业往生思想,从而更加对弥陀净土法门信仰坚定。

二、昙鸾“二道”说的思想主张〖1〗1、“二道”说思想的依据昙鸾的净土思想所提倡的“二道”说,是根据龙树的《十住毗婆娑论》卷五中所说菩萨追求不退转法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易行的,称易行道;另一是难行的,称难行道。所谓难行道,是指在这个末法时代的五浊恶世之中,业障深重依靠自力来解脱非常困难;所谓易行道,即是依阿弥陀佛的本愿力量来往生净土的简易方法。如《十住毗婆娑论》 卷五所云:“是阿惟越致菩萨初事如先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又《往生论注》卷一云:“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娑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由此可见,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思想,完全是依据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

2、以“二力”思想提出“二道”说

首先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主要思想基础是依据“二力”说。在昙鸾大师看来,这种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来成就佛道,如同陆路步行非常艰难。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解释 “难行”的时,引用龙树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有五种原因:“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果要克服这五种障碍仅靠自身力量,得不到佛力的加持,如同人在陆路步行非常艰难,名为“难行道”。如果能信净土法门发愿往生净土,依靠佛力加持必定能够往生净土,则如同水路乘船而行则比较容易,名为“易行道”。

昙鸾大师依据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所说的“二道”之说,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举例说明了自力与他力的差异,认为“自力”者,如人畏三途受持禁戒,修习禅定,以神通游四天下;“他力”者,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乘虚空游四天下。这就是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思想理论之一。正因为昙鸾大师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大力发扬了念佛净土思想,使得弥陀净土的信仰在当时得到了讯速发展。同时为后来净土法门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以“本愿”思想提出“二道”说

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另一思想依据是“阿弥陀佛本愿”说。昙鸾大师认为众生修净土法门,其根本原因还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愿力所成。因为阿弥陀佛(法藏菩萨)在因地时所发“四十八愿”的本愿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如《往生论》云:“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解释为:“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所以昙鸾大师认为众生能够往生净土者,是由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所发的“四十八愿”。这也是昙鸾大师提出弥陀净土法门为“易行道”的重要理论依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