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生活中的止观熏修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学佛要有成就,就离不开止观的熏修。唯有通过止观的熏修,才能达到定慧一如之境。古人学佛修习止观,大都是遁世远引,栖止于溪边林下,身离外缘,一意专修;而现代人学佛,已较难具备这种条件,特别是在家居士,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责任在身,难以象古人一样“榔傈横担不见人,直入千峰万峰去”。并且,中国佛法向来以大乘自居,自当不应远离世间,一意专寂林下。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是学佛人修学菩萨道的道场,在倡导人间佛教的今天,深入世间,净化社会,利乐群生,自化化他,自然是学佛人,特别是在家修学菩萨行之人应尽的责任。因此,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熏修止观,成就定慧,便变得格外重要。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些经验之谈。

一、止定的现证

止,就是把我们向外驰逸散乱的心,系在一个境缘上无所动摇。止有大止和小止,本文所说的止,是直契心源的大止,不是一般系心于心外境缘的小止。修止,一般而言,我们不能排除打坐这一方式,然而在家居士,在生活中事务繁忙,打坐的时间并不太多,并且,学佛人修止,不能象一般外道人修禅定一样,只求进入定境,而是要用止的定力去充实慧证的力度,直至契入清净心地。因此,学佛人修止,除利用一些闲余时间打坐外,更重要的是将止贯穿到生活中,在六尘的境界中培养定力,淡薄染心,使我们哪怕在烦恼充满的生活中都能获得止的正受,获得身心的轻安和快乐。

一般来说,在生活中修止,要经过如下两个过程:

1.培养澹然静处、与世无求的淡泊心态。

在家人修学佛法,行菩萨道,身虽不出世,心却必须出世。没有超然世外、与世无争的心理,而想在六尘中修成定境,是绝对不可能的。八风不能动,富贵不能移,如古人所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出世心与厌世心不同,厌世心是一种急欲离弃红尘烦恼,遗世远遁的心态,这种心态很难铸造大乘的精神人格;而出世心则是身处世间而不染世间的心态,它可以培养学佛人既不厌离世间、能以方便利益大众,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世法所转的超常人格和品德,有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身在世间而心不被世间所系是学佛人,特别是欲求证道者必要的人格修养。外道中道根纯厚者尚且能心离五欲之乐,心离名闻利养,又何况我等欲亲证自性的佛子!唯其心出世间,才能做到虽历一切世事而心中不留痕迹,随缘处境,身心泰然,不为境夺。

2.单提正知之念,观照当下的一切运作及诸境缘,乃至随缘历境,能恒处于现 量境中。

所谓单提正智之念,观照当下,也就是在自己行为处事的一切运作中及一切顺逆境缘现前时,都能正知而住,即行时知行,坐时知坐,痛时知痛,苦时知苦,乐时知乐,烦恼时知烦恼,乃至想时知想,言时知言。一切身受心念及外缘境界现前,都能做到了了常知,虽常处其中而内心不随其流转。如此纯熟,形成习惯,再将正知的一念觉照舍去,以无念心体观照身心及外境,随缘历境,不取分别,住于当下的现量境中,此即是止定的现观。由此保任不失,任运成片,动静一如,身心获得无量轻安觉受,便是成就止定的现证。另外,成就止定,也可以由打坐之禅定开 始,于禅定中运用方便证入无念心境,得止定现观,再将此境扩大至社会生活中,并且保任不失,久而久之,亦能做到坐上坐下,打成一片,于身心境缘,如镜中显像,动时静时,都唯一是历历孤明。衡量止定现证是否成就的标准,便是能否做到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对境历缘,都能住于当下无分别的现量境中,顺逆境界不能夺其心,并由此得到身心轻安愉悦的定境觉受。

然而,有些修行人把这一步止定的现量证境,当作是开悟证道,实在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恰如《楞严经》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成就止定的现 证,虽能使人身心暂时获得一片清凉轻安,但毕竟是靠不住的,因为这只是一种定境,清净心体虽已呈露,但许多宇宙身心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长劫以来所形成的各种戏论知见在现量境中虽未浮起而生现执,但只是暂时被压伏在八识田中而已,还有堕外道的可能,定力一失,能所便生,还成流转。《楞严经》行阴和识阴区域的外道,都是在这里出现偏差的(还见有如幻外境,则在行阴;不见外境,则堕识阴)。所以,宗喀巴大师曾言:“心于一缘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诸分别,复离沉没,具足明显,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 习毗钵舍那,若不尔者,其三摩地与外道共。”

一般来说,止定现证成就以后,便会产生三条歧路:

1.如果得止定现证,复有慧观现证的成就,二相和合,便得成就止观不二、定慧一如之境,证无生忍,得入烦恼戏论寂灭解脱。这里又会产生两条途径:一条是从此离世远遁,或仅求随缘消业,厌生死烦恼,求深禅定,于空取证,如此便落二乘之地,慧愿皆小,不能毕竟圆妙菩提道。另一条是成就深慧,了达生死涅盘如同幻化,不住空有,起大悲心,由空入假,入世利生,广行佛事,此则为菩萨行于大乘,能毕竟圆妙菩提道。

2.虽已得止定现证,但没能离于我见,或于此定境起稀有心,生有证有得想,起于我慢;或复于身贪求寿命;或于此止定境中,起诸类知见以为胜解(如于所见之如幻外境起知见,或依能见之自体起知见等),则堕外道。

3.如果止定现证成就,虽习佛法而佛理未明,于佛说的诸法空性和无分别智上,执为断灭空或豁达空,坏灭一切诸法差别相,则成附佛法外道。乃至依此胜解,复起放任之执,从此放逸身心,随意贪受身心及五欲,以为是任运无碍,坏诸法差别,则必成邪魔种,坏诸佛菩提道。

由以上三条歧路可见,要成就佛法解脱,除需修得止定的现证外,更需完成观慧的现证,也就是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

二、观慧的现证

观,就是对万法的实质进行思维观察,以正慧抉择分辨,从而达到通达诸法实相的目的。许多人错误地理解佛法的无分别智之实义,以为学佛无分别便是什么也不思不想,无思无虑。其实,佛法的修证正需要以思维分辨为基础,如经论中常说要于诸法相周遍寻伺,极思择最极思择,唯如此才能最终成就诸佛一切智智。

修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成就毕竟空慧

成就毕竟空慧,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纵向的无常观,细微分析我人身心、顺逆 境界、人事聚散、苦乐诸受等都是无常生灭。身则常流不净,终成腐肉朽骨;心则如风如影,念念迁灭,无可把捉;其余人事聚散、苦乐诸受乃至一切世间诸法,都会毕竟变坏,虽有还无,不可依,不可据。因此,实非我非我所,以非我、我所故空不可得,由此成就空慧。二是横向的因缘观,细密分析我人身心乃至一切世间法,无不是由因缘和合而起。身由四大和合,毕竟无主;心由根、尘、识和合,毕竟无主;乃至一切世间法也是如此,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诸缘相聚则生,诸缘消失则灭。无作者,亦无受者,其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体性可以永恒常住.所以,身心外境,体性自空,了不可得,由此而成就空慧。这两条途径可单由一条起修,也可合二条总修,即:分析我人身心及世间万法,皆由缘起,缘起故无常,无常故空,空故不可得,毕竟无我我所,无作者受者,如此亦成就空慧。空慧成就时,再反观此空解,是因为观待分析身心万法而成,也是因缘生灭法,因此此空亦舍,扫除空见,便得毕竟空慧现观,其观日久,心行与之恒固相应,一切外道知见不能动摇,便得无漏正智现证,随其止定现证的成就,则可随顺入于寂灭解脱,证无生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