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说禅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禅亦名禅那,是梵语Dhyana的音译,鸠摩罗什意译为思维修;玄奘译为静虑,也有译为冥想的,都是讲思维真谛。静息念虑,心注一境,即所谓定(止)、慧(观)双举,音(禅那)、意(定慧)兼用,简称为禅。唐僧宗密说:

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维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今时,有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引发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禅定是佛教各宗派最基本的修行方式,为其所共有。由禅定而引发智慧,定慧结合,从而达到成佛的目的。十六观禅,是说在禅定中观想日、水、地、宝树、八(人)功德水、总、华座、像、一切色身相(佛真身)、观世音、大势至、普、杂、上辈上生、中辈中生、下辈下生等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旧称三摩帝(提),意为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佛书有谓“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有两种念佛三昧,一是默想佛之法身或默念佛名,是为因行念佛三昧;二是通过上述修行而达于心入禅定或见佛身现前,名为果成念佛三昧。般舟,是梵文pratyutpa—nnasmandhi的音译,意为常行道或佛立,这种修行以90天为一期,其间无休止的常行,行、声、意皆念和定于阿弥陀佛。禅为定慧;止观的结合,定、止到一定工夫,即出现慧、观之境界,以至于成佛。隋朝天台宗智颤说:

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坠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日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圃备,何能疾登极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以此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伏结,即制伏系缚,意为断除烦恼;胜因,特殊的善因,即制伏烦恼的能力。智顗在这里深刻地阐明了禅为定慧一体,在成佛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唐朝慧能所创立的禅宗,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禅,……望心为禅也”。慧能说:“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神会说:“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这种禅宗之禅和上述佛教的修行之禅不同,是一种佛性论。

这样,禅就具备理和行两个方面的意义。宗密说:

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原注: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原注:《涅槃》等经);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

在这里,宗密明确地把禅分为理与行两个方面的意义。上面所讲的修行之禅为行,而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之禅则为禅理。上引宗密讲“今时,有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这是说,有人不懂得禅有理行,光讲禅理,是搞不清楚华竺禅之区别。印度禅重行,重理才是中国禅的特征。禅理讲佛性,也就是讲成佛的根器和可能。佛性叫如来藏识——众生在成佛之前所具有的清净自性,因烦恼隐覆而不显(如来藏)。佛教认为,心为万法之本,能分别显现一切诸法,故名心地。佛经有谓,“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对于禅之理与行的关系,宗密又说:

言本无事者,是所悟理。谓心境本空,非今始寂。迷之谓有,所以生憎爱等情。情生诸苦所系,梦作梦受。故了达本来无事(等),即丧己忘情。情忘即度苦厄,故以忘情为修也。

在宗密看来,人的心性本来空寂“无事”,由是非善恶所“迷”,为憎爱等情所系,通过修行复原“本来无事”,即是“悟理”。

二禅之分类

禅作为修行方珐,至为广泛。凡通过修行而达到一定境界者,皆可称之为禅。因此,对于禅之分类五花八门,有种种说法,提出各种各样的禅法。婆罗门仙人所修为非想非非想禅,小乘修四谛十二缘起禅,大乘修六度禅,法相宗修五重唯识禅,天台宗有三谛三观禅,华严宗有十玄六相法界观禅,真言宗有三密瑜伽禅,还有一味禅、五味禅”以至老婆禅”,等等,或直接或间接,或积极或消极,很不相同。元朝明本列举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禅学及其实践。他说:

或有以枯形死态、冥心壁观之谓禅,或有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谓禅,或谓微尘法界、明暗色空、动植纤洪、飞摇蠢蠕、当机不昧、睹体全真之谓禅,或有拨开万象、透过色声、坐断有无、不立凡圣之谓禅,或有向四大五蕴中认个昭昭灵灵、闻见觉知之谓禅,或有放下身心、休歇万事、一念不动、六情不摇之谓禅,或有以临济一唱、德山一棒、灵山拈花、少林得髓、繁兴大用举必全真之谓禅,或有以德山托钵、云门话坠、赵州勘婆、洞山三顿棒等谓之“向上一关末后一句”、扭转面皮露出牙爪、活路生机不容近旁者之谓禅。……略而言之,如此所见,并是情存取舍,意涉所依.用为机关,坠为窠臼。”

在这里,‘明本对这些五花八门的禅持否定的态度,认为皆不能脱生死而成佛,没有真实的意蕴和实际的效用。

首先要区分的。是外道禅和佛教禅。《楞伽经》曰:

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桐无常,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信息来源:摘自《一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