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天台“性具”思想初探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性具”在天台四教中属于圆教,贯穿于该宗的心法关系、生佛关系、止观修持理论之中,究其中心思想则不出“性具善恶”、“性具实相”以及由“性具实相”衍生出的关于心法关系理论的“一念三千”说。以智顗、湛然、知礼、怀则、传灯等天台宗史上的重要人物为标志,天台宗的性具思想大致经历了从具性到具相,从性具善恶平行而论到单论性恶进而到修恶达性恶、以恶度生理论的确立过程。

性具说是智顗晚年在接触地论师与摄论师思想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地论师与摄论师都讲诸法缘起,但是地论师的缘起观倾向于以法性为诸法的本源,而摄论师的缘起观则倾向于以赖耶为诸法的依持。智顗在通观两家思想后,认为两者均有缺陷,认为二师各据一边而未能得实相之本真,“若从地师,则心具一切法;若从摄师,则缘具一切法;此两师各据一边。”1 地论师以法性为万法之依持,摄论师则以阿黎耶识(藏识)为一切诸法种子或根源,智顗认为:

若法性生一切法者,法性非心非缘,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者,非缘故亦应缘生一切法,何得独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若言法性非依持,黎耶是依持,离法性外别有黎耶依持,则不关法性;若法性不离黎耶,黎耶依持,即是法性依持,何得独言黎耶是依持?

在他看来, 地论师之以法性为依持与摄论师之以藏识为依持是相互矛盾甚至自相矛盾而且又与经论相违背的。“经言: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亦不常自有。”“龙树云: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不共不无因。”3智顗通过引经据典态度坚决地批评了地、摄二论师的缘起说,指出若以法性为依持有自生自的问题,以赖耶为依持又有他生自的问题,为了克服类似地、摄二论师在缘起说上存在的理论矛盾,智顗提出了天台宗独具特色的“性具”学说。

一、性具释义

所谓“性具”,又称体具、理具,是说众生心具足一切法门,佛与众生本性相同。就众生而言,众生与佛同具真心真性,本觉之性总具十界善恶诸法,众生界含摄佛界;就佛而言,佛与众生同具善恶二性,佛界同样含摄众生界。《摩诃止观》卷三下云:

复次以摄诸教,略有两意:一者一切众生心中具足一切法门,如来明审照其心法。按彼心说,无量教法从心而出。二者如来往昔曾作渐顿观心、偏圆具足,依此心观为众生说。

吕澂先生因此而将“性具”定义为:

性具就是一切法都是自然存在的,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且这种存在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作为全体而存在的。

其实考诸史料,性、具两字连用,在智顗时代并不多见,后来到湛然著《金錍论》及为三大部注释时,才对性具的概念特别重视。“性”之一字最早乃是《法华经·方便品》中的“十如是”之一,关于其内容,《摩诃止观》卷五指出:       

如是性者,性以据内,总有三义,一不改名性,无行经称不动性,性即不改义也;又性名性分,种类之义分分不同,各各不可改;又性是实性,实性即理性,极实无过,即佛性异名耳。

以上所说的不改、性分、实性三义,旨在表示空、假、中三谛的内涵,是作为一切法表象的相对面而说的。“具”之一字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著作中运用得非常频繁,在〈四念处〉卷四中,智顗更是将圆教四念处的特色归结为“观具”,认为:

四具不具者,若只作一法,不作一切法者,此是别意,若一法一切法趣一切,是趣不过,趣尚不可得,况有趣非趣。趣一即法性,法性即法界,无一法出法界外。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幻如化,故知一法具一切法,即圆意也。

元代怀则大师在《天台传佛心印记》的开头就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足见“具”之一字在天台宗思想中的意义非同一般。

二、性具思想的主要内容:

“性具”在天台四教中属于圆教,贯穿于台家的心法关系、生佛关系、止观修持理论之中,究其中心思想则不出“性具善恶”、“性具实相”以及由“性具实相”衍生出的关于心法关系理论的“一念三千”说。

(一)、性具善恶

智者大师在《观音玄义》中,对“性具善恶”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

料简缘、了者,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达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

四番问答中至少包含了这样三层意思:

第一、佛与众生同具善恶心性。正因、缘因、了因称名为"三因佛性"。“法性实相即是正因佛性,般若观照即是了因佛性,五度功德资发般若即是缘因佛性。”在三因佛性中,正因常指中道、实相,是众生本具不改不坏的中正觉性,也是众生成佛的主要根据,因而是非染非净、无善无恶的;而缘、了二因则具染净、善恶二性,原与正因同体,只是功用的不同,而名称各别。缘因是众生积累的功德和善根,了因是智慧,能够开显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胜缘,缘因则对了因产生资助作用。《观音玄义》卷上云:

了是显发,缘是资助。资助于了、显发法身。了者即是般若观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庄严。缘者即是解脱,行行助道福德庄严。

也就是说,大凡世间的各种善行、福德,都属于“缘因”,是资助“了因”(般若智慧)显发的助缘。而作为般若智慧的“了因”,又是众生成就佛果、开发智慧、庄严“正因”的助缘。性德了因种子修得即成般若,究竟即成智德菩提;性德缘因种子修得即成解脱,究竟即成断德涅槃;性德非缘非了即是正因,修得成就即是法身。三因佛性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正因佛性开发了因,了因佛性指导缘因,缘因佛性庄严正因,从而使正因佛性生起胜缘。因此,就佛性而言,佛与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都性具善恶。

第二、既然佛与众生皆性具善恶,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别还存在吗?对此,智者大师提出:一阐提虽然丧失了修善,但其本具的性善还存在。佛陀虽然断除了修恶,而其性恶仍在。我们知道,性是“不可改”、“不可断坏”,也就是永恒不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佛与众生本具的善恶二性也是永远存在的。那么,佛与众生之间还有差别吗?智者大师认为,尽管佛与众生乃至一阐提皆性具善恶,但并不能抺杀他们之间的差别,这是因为:1、性德善恶本具,但修中善恶可断。一切法不出善恶,由性中善恶起作修中善恶,然后产生世出世法。修中善恶属于事用,有染净逆顺的差别。阐提是染逆之极,断修善尽;佛是净顺之极,断修恶尽。2、性中善恶不断,只是善恶的法门。诸佛向门而入,则修善满足,修恶断尽;阐提背门而出,则修恶满足,修善断尽。人有向背,门终不改。性既不可改,复不可断坏。3、佛和阐提的差异在达与染。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性恶,不为恶所染,因此永无复恶;阐提则染而不达,与佛相距甚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