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论佛教道德体系及其主要内涵(7)

总之,精进在佛教道德规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释迦牟尼所讲,“众比丘千万不要放纵自己。我因为不放纵自己,所以达到了正觉。无数众善,也因为不放纵自己,得到了解脱。” 四、佛教道德网络——众多具体道德

总之,精进在佛教道德规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释迦牟尼所讲,“众比丘千万不要放纵自己。我因为不放纵自己,所以达到了正觉。无数众善,也因为不放纵自己,得到了解脱。”

四、佛教道德网络——众多具体道德内涵

在佛教浩翰的经典、威仪及各种制度中,佛教道德比比皆是,其内容广泛涉猎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已经构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层次丰富的、实实在在的人间道德网络体系。太虚大师对此讲得十分精彩,他说,“佛法以人道为肇基,人道以佛法为究竟。”“在人类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为渐渐合理,这就是了解佛教,也就是实行了佛教。因为佛陀教人持戒修善,息灭烦恼,就在于使人类的生活合理化。人类生活可共通行之道,便是道德;互相欺诈、淫乱、争夺、杀害,皆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切实的指导改进,使其相互推诚、仁爱、谦让、扶助,这就是学佛的初步。学佛,不一定要住寺院、做僧人、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他还讲,“佛教,并不脱离世间一切因果法则及物质环境,所以不单是精神的,也不是专为念经拜忏超度鬼灵的,所以不单是死后的。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之合理化、道德化,不断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真相。”“佛教于充实人生道德,极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为基本。”

当然,由于佛教道德的网络十分庞大,恐怕不是轻易就能讲得清楚的。因此,这里只能简单地、概括性地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从众生个人道德角度讲

佛教针对每一个信徒首先提出了八正道的主张。八正道是广大佛教信众由迷转悟、超凡入圣,以达到涅般木境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佛教对每一个教徒的道德要求。八即八种方法或途径;正即离邪脱恶;道则指能通达涅般木。释迦牟尼在初转法轮时就在鹿野苑向忄乔 成如等五位弟子传授了此道。

具体讲,所谓八正道,即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主要是指对佛教苦、集、灭、道的正确见解,也就是说众生“在念记苦、集、灭、道四谛时,或观察自己本性及所作所为,或学习念记诸种品行,或思虑诸种行为灾患,或思虑涅般木止息,或无所执著,没有杂念。观察善心解脱之时,从中选择超越一切邪见的正确知见,明察达观”。

正思维主要是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进行理性的正确思考、思量,也就是说众生“在念记苦、集、灭、道四谛时……没有杂念。观察善心解脱之时,从中用心观照爱护舍己离欲的正确思维,留存正确的思念志愿。”

正语主要是指修口业,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也就是说众生“在念记苦、集、灭、道四谛时,……没有杂念。观察善心解脱之时,从中除去十恶口事中由口恶而生的四种邪行,断除有损他人和社会的妄语、窃语、咒语、饶舌之语,出语要自然真实,有善有益”。

正业主要是指从事正当、清静之业,也就是说众生“在念记苦、集、灭、道四谛时,……没有杂念。观察善心解脱之时,去除由身体而生的三种行为,远离断除诸如杀生、偷盗、淫欲等恶业恶行,从事符合道义、光荣及和平的职业和行为”。

正命主要是指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正当合法的生活,也就是说众生“在念记苦、集、灭、道四谛时,……没有杂念。观察善心解脱之时,不提无理要求,不以非分之欲和贪得无厌为满足,不以种种有害他人的邪恶伎俩为生计,而以光明正大的方法和经营术求得衣食生存,不求非法之利”。

正精进主要是指勤修涅般木解脱之道,也就是说众生“在念记苦、集、灭、道四谛时,……没有杂念。观察善心解脱之时,应集中精力,勤勉精进,向着高尚的目标,专心执著,不舍不退,保持正直向上之心”。

正念主要是指明记四谛等佛教义理,也就是说众生“在念记苦、集、灭、道四谛时,……没有杀念。观察善心解脱之时,使心境平静地念诵经典,不以刹那之念胡思乱想,端正无邪的心性,不忘本心作出的反映。”

正定主要是指修习佛教禅定时,心专注于一境,以观察四谛之理,也就是说众生“在念记苦、集、灭、道四谛时,……没有杂念。观察善心解脱之时,使心清静、禅定、平和、不迷惑、不散乱,收摄散乱之心于一,达到纯净之禅定”。

《杂阿含经》对八正道作了集中和精炼的概括:“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有他世,自知作证见足在。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何等为正志(正思维)?谓出要志,不恚志、不害志。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淫。何等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竟堪能、常行不退。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忘不虚。何等为正定?谓住必不乱、坚固摄持、寂业三昧一心。”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八正道属于佛教的道德内涵,因此,其中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佛教特色。同时,八正道相互间还具有很强的辩证关系。正见和正思维要求众生首先要正确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改造世界,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通过实践活动以后,众生修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然后再去认识新的世界,即正念和正定,以求实现其终极目标。

(二)从佛教“七众”角度讲。

佛教的整个信众分为七个序列,即七众,他们分别是比丘、比丘尼、试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对七众的道德规范上,佛教对他们都分别有一些特殊的具体规定。

首先是比丘和比丘尼,他们最起码的条件是必须分别遵守250戒和350戒。从广义的戒来讲,它通常包括“止持”和“作持”两个部分,“止持”即指禁止性质的规定;而“作持”则是指应该去作的部分,即“犍度”或丛林清规。这样看来,比丘和比丘尼需要遵守的就远远不止250条或350条。再加上每一条戒体往往都有多种戒相,因此比丘和比丘尼分别必须遵守的规矩就更加繁多了。在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条中,全面涉及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有些规范的具体、全面程度大大超过了讫今为止的任何道德规范,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比如在比丘戒的戒体中,仅仅涉及衣服问题的就有30多条:畜长衣过十日戒;离三衣异处宿戒;畜非时衣过一日戒;人使织师为比丘织衣,比丘到彼瞩托好织得衣戒;得新衣,不梁作青、黑、木兰三种坏色戒;不齐整著衣戒;不齐整三衣戒;反抄衣入白衣舍戒;衣缠颈入白衣舍戒;为反抄衣人说法戒,等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