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忍辱在佛教道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涅般木经》上所讲,“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够忍的人,才是有大力的人。” (三)诚信 在当前充满物欲的现实社会中,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诚信是多么地重要,而佛教从建立伊始,以及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历来都将诚信作为一种必备的道德来看待,并将之作为主体道德来要求广大信众予以遵守。 佛教的诚信主要对治的是妄语,而妄语戒则从反面说明了佛教提倡诚信。在各种版本的大乘菩萨戒的六重戒、八重戒、十重戒,以及十不可诲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戒中,都将妄语戒列入其中。另外在佛教的其他一些戒律、威仪和教义中也有许多涉及诚信的内容,由此可见佛教对诚信的重视。比如四十八轻戒的第十三条,“无根谤人戒”,即没有任何根据而毁谤他人犯七逆十重罪之类;比丘戒四波罗夷中的第四条,“实无所知,自言又得上人法戒;”三十僧残中的第八条,“嗔恚所覆故,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戒,”即因对某比丘有意见,则无中生有以重罪去诽谤他;第九条“以嗔恚所覆故,于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戒”;九十单提法中的第一条,“知而故妄语戒”,第二条“种种毁訾戒”,第三条“两舌语戒”,十二条“妄作异语恼他戒”,第二十三条“谤比丘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戒”,等等,不胜枚举。 妄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是指脱离本有的实际情况,并能使对方领悟所说妄语的内容,蓄意使对方受骗,从而使对方或他人受到不公正的看法和对待。从具体内容上讲,对不知、不见、不觉、不闻的事情,妄说成已知、已见、已觉、已闻;反之亦然。从形式上讲,或自己说妄语、或接受他人妄语、或书面妄语、或现相妄语。当然也包括采取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以达到欺骗之目的,虽未用口,也属妄语。甚至用使人不解的外语、乡音、暗语、发大声语、模棱两可的语言,从而使人不解、受骗上当,同样属于妄语范畴。《四分律》中对此概括的相当具体和完善,即“愚者说更殷,诈现奇特相;出言故敬人,笑哭年增长;自表己功能,令他说自忍;说相说吉凶,巫医星命等;选择说风水,呤咏琴曲等;高声现威相,言王官势力,灾祸恐怖事;此处得利养,而向彼处说,称道谁施广,讥嫌某施微;诸妄语邪命,以求取利名;现世为人轻,死后地狱沦”。 此外,两舌和恶口也属妄语之列。两舌主要是指到东家说西家,到西家说东家,说他人过失及其他隐恶事,进行挑拨离间。而且凡是有人和睦团结的地方,他就会从中干扰破坏;而若出现不和睦、不团结现象时,他反而认为是好事。恶口则主要是指知道他人有错,便将其错添油加醋地予以装饰和扩大,并到处去进行诽谤、攻击、骂詈和讽刺等。 由于佛教道德的宗旨是普度众生,因此,要普度众生就必须团结众生,而要团结众生就必须诚信众生。所以,诚信作为佛教的道德支柱之一,在佛教道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正如《行事钞》上所讲:“尽形不妄语,诚信德之基;若两舌向人,说是说非是;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等;不闻亦如是,而施设妄语;内心生嗔忿,恶言伤人畜;凡诸无义语,王贼水火兵;或前誉后毁,证人入于罪;论他人短长,或宣人秘事;口斧杀自身,智者所宜谨;前三所不及,余皆名绮语;口四恶勿行,说法思合理;知之为知之,不知道惭愧;若逢竞争事,两说令和美。” 总之,佛教的诚信要求众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假话、办假事、搞欺骗,而是要重德、正直、诚实、守信,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精进 精进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佛教道德规范中的重要支柱。佛教认为,精进是众生修行六波罗密的正因,没有它众生就不可能成功地修行六波罗密。从理论上讲,精进就是为了使“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佛教认为人生的难处实在太多,比如“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观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道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观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虽然所有这些都很难解决好,但是,佛教认为,“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佛经上还讲,“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总的意思就是讲众生只要勤行精进,什么困难的事都能办成,什么宏伟的愿望都会得以实现。 《华严经》上讲了十种精进的方向,即“教化一切众生勤精进;深入一切法勤精进;严净一切世界法勤精进;修行一切菩萨所学勤精进;灭除一切众生恶勤精进;止息一切三恶道苦勤精进;推破一切众魔勤精进;愿为一切众生作清静眼勤精进;供养一切诸佛勤精进;令一切如来悉皆欢喜勤精进”。当然,精进的内容还远远不止这些,释迦牟尼曾经讲过: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由此可见以上精进的内容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释迦牟尼在讲精进时还循循善诱,他说:你们只要勤行精进,弘法修道,则事无大小,就没有困难之处,好像涓涓细流,也能凿石穿心,进入大川巨海;否则对于弘法的事务,利生的事业,常常懈废,如同钻木取火,未热而息,虽然想得火,火怎么能够自动跑出来呢?你们要做勇猛的将军,披着重铠,持着禅定的刀刃,征服六尘境界的魔军;你们要佩着智慧的利剑,了知世间生灭的法相,降伏一切诸有的苦患。即使是在释迦牟尼即将涅般木的最后传法的日子里,他都还在强调,“万物不常在,生命苦短,就像闪电。你们不要太放纵自己。……我所说法,则是汝等师,顶戴加守护,修习勿废弃,汝等勤精进,如我在世时。生死甚危脆,身命悉无常,常求于解脱,勿造放逸行。”此外,释迦牟尼还专门从人生的角度阐述了精进的重要作用。他说:今后我当死,尽人莫不知;日日又不死,由此常心生。譬如夺标人,得失虽有二,总以得为准,决不以失计。此不正思维,正知正念蔽,时起久住心,执常谓不死。便觉现前身,继续多需用,求暂时诸乐,避目前苦计。亡躯舍修行,力求苦守据,更求上生法,总不念及死。于诸解脱法,成佛等大事,无暇及观察,而复生畏惧。或游心圣道,趋重于世事,纷扰度时光,万劳谢一死。复多修行人,念死又未死,渐渐常见生,怠弱不精进。忽然死王来,迅速不先闻,纵精神腾跃,大势力财能。文章巧技术,仙药咒术等,或避山海间,王臣兵威等。老少中年人,美容或鬼辈,知遇贤不肖,皆不免于死。人寿说百年,百年者有几,纵许汝百年,百年有尽时。百年未后日,亦何异短命,说此百年中,刹那不暂停。如织师织布,赴刑场罪人,及少水鱼类,电流等更思。又此百年中,尽日挠纷纷,杂活饮食等,夜来复昏睡。奔赴苦思维,伤情拭眼泪,病苦困床席,避逃冤家类,老年多衰病,久衰长不死,清静好时光,百年中又几。智人善观察,应当勤戒定,死亡何时来,不先与我信。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生短暂、人生艰难、人生无常,如不及时精进,到死亡之时,将悔之晚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