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居士佛学问答:净土篇(1)(4)

答:梦中能念佛,是念渐熟之好象也。 问:念佛时有时忆起了数年前(或更久以前的)一些从未回忆的事迹,是故何在?(胡正临) 答:念佛功深,杂念当少,种子偶起现行,易觉察耳。 问:正念佛时如何才算是信愿恳切?

  答:梦中能念佛,是念渐熟之好象也。

  问:念佛时有时忆起了数年前(或更久以前的)一些从未回忆的事迹,是故何在?(胡正临)

  答:念佛功深,杂念当少,种子偶起现行,易觉察耳。

  问:正念佛时如何才算是信愿恳切?(刘国香)

  答:信环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线是为极乐,可出危险。但在此时,即是生死关头,须把五欲六尘这些钩索,要一齐斩断,方能向前奔去,少一迟疑,即落坑矣,如是观念,便是恳切。

  问:古今大德多云每日念佛号的数目,可增不可减,后学身在戎伍,闲忙不定,可否方便增减?(刘国香)

  答:作课有定散之别,定指朝暮一定仪规,散指不拘仪规,行住坐卧,一句名号逗在心头。戎伍之间,定多散少,或定少散多,可以通融,如此已极方便,又何必说减乎。

  问:宗门参话头,旨在以一念断万念,然后一念亦遣,一齐休歇,乃得彻见本来面目。净业行人念六字洪名,其旨如也念到能所双亡情境俱绝,亦可见自性弥陀,理应禅净无别,为何说禅是无念,净是有念,下疑情非念乎?若然下疑情的是谁?(刘国香)

  答:无念是功夫到家之话,以念除念是入手方便之道。禅家以前,本属观心,后乃多取参话头。疑情是念,居士所云是也。

  问:后学初闻禅净之名,即觉禅净无别,且深信不疑,恍若旧知,故虽专习净业,亦喜读禅宗典籍,尤好念诵金刚经,如此者,是知障抑是因缘,有碍净业否?(刘国香)

  答:修守一法,专一始精。学应广博,能博始达。明乎此理,修则不致杂乱无功,学亦不陷孤陋寡闻,修净而立根生力,何经不可诵耶。

  问:每日定课一万句之佛号,有时遇到种种障碍,不能如数,过了明日再补课未知可否?(詹金枝)

  答:以善巧方便打破障碍为佳。如吃饭然,既不能先一日预吃,亦不能后一日补吃也。

  问:敝人念佛近年,常感不得一心而苦。现因住院,我就抓住机会,一切闲散免除,终日不读书即念佛,动亦弥陀,静亦弥陀,时刻不忘,如此未及一月,心中大觉轻松,现在每次念佛,总觉得不想住口,好像愈念愈有意味似的,所谓法喜充满,吾实有此感,论问这喜是否合乎念佛的要求?(章普明)

  答:法喜充满,不论修何法门,皆须也。

  问:持佛号至心境平静时,常发出至诚恭敬心。虽在行动时持念,也阵阵发出似在行五体投地的接足大礼。念佛贵乎一心不乱,此是否乱的现象?(章普明)

  答:此是好相,亦是初步应存之念,暂不必谈高调也。

  问:念佛时可否目视佛像或西方,抑或只能闭目和半开闭?(胡正临)

  答:此不必拘泥,只须随人根性,以何者能得定心,即取何种为便耳。

  问:功课外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阿弥陀佛六字四字功德,有否分别?(宽观)

  答:六字者当然恭敬,四字者急时方便耳。

  问:念佛至渐能觉察动(妄)静,然时住时失,净法成熟是否说静存动无,即是心佛合一?(胡正临)

  答:念时能觉察动静,是寂而能照,失时是不照知静存动无,固是好相,然向深处说,犹是妄念耳。

  问:就寝后,有时思潮起伏,难以入睡,惟持念佛号,最为理想,但不知是否能念?(章伯生)

  答:只宜默诵耳。

  问:念佛时的姿势须恭敬,如跪念坐念等,军中应行坐念,但军人念佛被人知之则成奇事,虽不使人知我在念佛,而坐态总与平常不同,会使人奇异,欲保持平常姿愈则难使心境专一,若躺著念,则无此等顾虑,心境较静但又恐不敬,冒慢佛之愆,请问能随时地方便否,以及有哪些时地限制?(章伯生)

  答:净课行住坐卧,皆能行之。寻一广场,或在门外,按时散步默而诵之,有何不可。

  问:近四个月以来,我对念佛忽感兴趣,除了做买卖以外我就专心念佛,现在连书本也懒得去看了,故以为‘多看书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专心读书,而想要专心念佛,这是不是可以?或者要两者并重?(林良柱)

  答:念佛与看书同进最佳,求其行与解相应也。果无暇,信不退,单念佛亦可。

  问:念佛功德无量,如不念出声,而只以心里默念可得同等功德?又今人念佛可以生西,然则佛之所以成佛念谁?如谁也不念那么如何成佛,后人当也可以学习了。(黄大川)

  答:念佛不限出声与默念,佛度众生,法门无量,念佛乃诸法之一法,惟取其易而隐也。居士云‘谁也不念’这名‘无念三昧’,正是佛法,只怕人都做不到。要知念佛念到极处,就是活泼泼地‘谁也不念’。但此‘谁’字当‘一切’解,才有是处。

  问:常常听到念佛人著魔,颇觉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陈淑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