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识答问集五

赵朴初,答问

问:请简单谈一谈“十二缘起”。

答: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
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
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1)老死Jarāmarana,
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
呢?是由于有(2)生Sti。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
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Bhava。“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
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
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4)取
Upādāan。取是追求执着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着可爱事物
为我所有,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着,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
取又以(5)爱Tanhā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
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有追求执着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
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
的因果关系。

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6)受Vedanā、(7)触
Phassa、(8)六入Salāvatana的关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
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着生命的欲求。感
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
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
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
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
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

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9)名色nāma”rupa。名色的
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
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
(10)识Vi〖AKn~D〗〖AKn~D〗āna。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
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
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
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
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
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无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十二缘起。

(11)行Sankhāra。“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
看它潜伏着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
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
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着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
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12)无明Avijjā。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
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
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着,所以对境而有乐
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
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
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
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
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问:现在请解释一下“涅槃寂静”的意义。

答:“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
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
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死忧悲苦恼,
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
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
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槃。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
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
槃,也叫做“现法涅槃”。涅槃Nibbāna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
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
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
把涅槃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
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直到他八十
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槃”。


问: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

答:上面所说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
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Sīla、定
Samādhi、慧Pa〖AKn~D〗〖AKn~D〗ā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
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Pa〖AKn~D〗cas〖AKi-〗la是不
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
沙弥Saman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
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
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
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XZang二百五十三条,汉地
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三百四
十八条。(2)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这是印度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