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龙树是怎样一个人? 答:龙树Nāgārjuna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南印度人,原来是一个婆罗门学者, 后来归依佛教,出家受戒,在雪山从一位老比丘受到大乘经典,由此智慧无碍。 当时许多哲学家们都被他的雄辩所折伏。他感到所读到的佛经虽然深妙,但是道 理还有未尽发挥的,随后又从别处得到许多大乘经典,他便造了许多论著以阐明 发挥经义。他的学说迅速地流布印度各地,从此大乘佛教便大为兴盛起来。 问:龙树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龙树主张的是“诸法实相论”。前面说过,在对于事物的认识问题上,有部 认为一切法的自体是永恒存在的,只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因缘。龙树则 与此相反,认为一切有为法只是因缘和合所生的现象,没有常住不变、单独存在 的自体。譬如众木聚生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无自体也叫 做“无自性”。所以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 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空”乃是一切 法的真实相状。 问:这是不是一种否定一切的怀疑论? 答:为了便于判断,需要再作些说明:1.一切法空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 存的因果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不是否认因果律的。2.这里所说的空,不是空 无之空,它是绝待的,不能认为是有,也不能认为是无,不能认为是生,不能认 为是灭,一切经验上的有无、生灭、来去等等概念都说不上,不是我们的觉知分 别所能得其实际。所谓非有非无,非生非灭,一切皆空,所以说是“空不可得”。 3.对于事物的认识,龙树说有二谛,这是就一件事物的两面来说的:从现象来说 为世俗谛相待的世间真理,从本质来说为第一义谛绝待的真理。从世俗谛来看, 宇宙万有,无量差别,种种相状,种种功用,种种生灭、来去、同异、是非、得 失等现象和因果关系,历历分明而有;从第一义谛来看,虽有万象差别,而当体 空不可得。空与有在因缘所生法上是统一的,因此世俗谛与第一义谛是二而不二 的,这便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道理,这也便是龙树的“中道义”。 问:龙树之后,大乘有什么发展? 答:龙树之弟子提婆是龙树的得力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提婆也有许多著作,着重 于破斥外道。佛教对非佛教的宗教和哲学,均称为外道,因此遭到杀害,但是大 乘学说更为发达,同时,有部、经量部和其他部派始终与大乘相抗行,也都很发 达。大乘佛教和部派在互相争论辩难中,都在思想上有所发展。到了公元四、五 世纪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Yogācāra与原来龙树 的学派--中观系Mādhyamikāh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问:请简略介绍一些笈多王朝的情况。 答:笈多王朝在印度史上是与孔雀王朝媲美的一个王朝。它是公元 320年左右在 中印度兴建起来的,月护王是这个王朝的创始者。第二代海护王统一了五印度, 国势大盛。第三代月护二世王更向西方扩展,并发展了海外贸易交通,远及埃及 诸地。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兴隆,当时印度的文化学术也呈现着灿烂的光彩。笈多 时代的佛像雕刻被认为是印度历代雕刻中很完美的作品。其它艺术、文学方面都 有很高的成就。我国法显法师五世纪初西游印度时,正是月护二世王在位时期, 他的《佛国记》中曾记载他当时见闻的盛况。至于宗教哲学方面,当时婆罗门教 神学有很大发展,其他学派如数论、胜论等颇为兴盛;佛教在这时期也有了重要 的建树,出了不少大学者,其中无着Asanga和世亲Vasubandhu两兄弟是最为特出 的人物,他们就是瑜伽系的创立者。 问:无着和世亲是怎样的人物? 答:无着是北印度人,原来是有部的僧人。传说,他因为对有部教理感到不满足, 乃上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上,向弥勒菩萨请问大乘空义一说弥勒下降为 他说法,于是大得悟解。他传出了弥勒的五大部论,并且写了许多著作,以阐明 大乘教义。有人考证,无着所师事的弥勒,大概是一位属于瑜伽师有部中专修禅 定的人,称瑜伽师,即禅师的大乘学者,而不是兜率天的弥勒。世亲是无着之弟, 原来也是有部的学者,后来听从无着的劝导,改学大乘,大弘无着的学说。世亲 著作极多,被称为千部论师。 问:瑜伽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瑜伽系的学说,内容极为繁博,包括方面甚广,现在只就宇宙观问题简略地 介绍一些。在这个问题上,瑜伽系继承诸法实相论而加以补充和发展。它认为实 相应该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又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离开有 与无的执着,才是中道。瑜伽系说诸法自性有三种:一切法都是依众缘而起,这 便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的万物由于凡夫的种种虚妄思量分别周遍计度,而有 种种虚构的体相在心上现出来,其实这种种体相完全是没有的,这便是“遍计所 执性”;在依他起上离开虚妄分别,便证到圆满成就的真实,或叫做“真如”, 或叫做“实相”,这便是“圆成实性”。这三性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遍计所 执好象是夜间行路看见一条绳而误认为蛇,其实蛇没有而似有;依他起好比是绳, 绳的体由因缘所生,只是假有;圆成实比如绳体的麻,则是真有。从三性的里面 来观察,又有三无性:第一,遍计所执的相是没有的,这便是相无性;第二,凡 夫认为自然而有的事物,只是因缘所生而已,这便是生无性;第三,诸法的实相, 是空不可得,这便是胜义无性。 问:“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与龙树的二谛有什么不同? 答:“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仍然是以缘起性空论为基础的,但以前龙树的“一切 皆空”论只是就三无性的一边说的,瑜伽系则同时主张三性,而且详于阐说三性 一边的道理,它大量采用了有部的“名相”即术语而加以组织来分析说明一切法 的类别和关系,特别指出在依他起中应当认识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所谓“万法 唯识”的道理,这是中观系所没有的。 问:佛教既认为根眼、耳等境色、声等相合,才有识的发生,如何又说万法唯识 呢? 答:唯识家认为我们眼识所见的色,耳识所听的声,鼻识所嗅的香,舌识所尝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