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简略地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概况。 答: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 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十二世纪时代。 问:印度今天不是还有佛教吗?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七 百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问:印度佛教在它的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中有哪些重要的阶段? 答: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佛逝世后约 一百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第二,在这之后约四百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第 三,此后约四百年为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第四,此后又约四百年为大乘瑜伽 学派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第五,最后约三百年为密宗盛 行时期。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问:所谓原始佛教时期的情况是怎样? 答:在这一时期中,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上一般维持着佛在世时一向的设施和惯 例,在学修上奉行着四谛、八正道的根本教义,没有什么重大的争论。这一时期, 用佛教的话说,是“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所谓和合一味,仅能说是大体上的 一致,不是没有见解上和主张上的歧异。即以这一时期开始时的第一结集为例, 在结集中就曾有关于“小小戒”微细的戒律是什么和要不要废除的不同意见。另 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条件,多数僧众没有能够参加结集,分散在各地的大 弟子们也有未能参加的,他们不会没有认为需要补充或修正的意见。如富楼那十 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后承认结集的佛法外,又声明:“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受持 ”。他和摩诃迦叶讨论戒律时,对“内宿”僧人住处留藏食物等八条戒条,他认 为那是佛制定之后又开了的,迦叶则认为是开了之后又重制定的,终于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结集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统 一之中存在着差异。佛在世时,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教法。弟 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有听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 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这也是可以想见其然的。在第一结集之后,长老 们分别率领僧众在各方弘化,师弟相承,渐渐各自形成传承的系统。他们传授的 教法和戒律互有异同。各个传承系统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划分其势力范围,日久之 后,不能不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学说思想方面,有的态度 偏于自由进取,对佛所说的教法,但取大意,对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 偏于固执保守,拘泥教条,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间。这种情形,发展下去, 势必引起后来部派的分裂。 问:部派分裂时期的情况怎样? 答:佛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或一百余 年的事。当时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据说有一 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跋祗族比丘们劝令 在家信徒布施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耶舍认为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 提出异议,遭受到跋祗僧众的摈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上座比丘们到毗舍离 集会,结果判决跋祗比丘们为非法根据上座记载,除乞受金银外,尚有其他九事 非法。这便是第二结集,因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称“七百结集”。跋祗比 丘们大多数不承认这个判决,他们另外召集了一万比丘举行结集。这便造成了教 团的分裂。 问:为什么这种判断是非的集会也称为结集呢? 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万人结 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 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主张。拿两派的戒 律两相比较,大众部的僧祗律较简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诵律则繁密而严格; 僧祗律对微细戒条多有舍弃,对于开戒包括乞受金银在内多有方便,十诵律则与 此相反。显然,第二结集是第一结集之后百年间教团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七百结集的参与者多数是上座长老,所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今天 南方国家的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因为他们出自上座部的传承。跋祗族比丘举行 万人大会,这一派人数众多,所以称为大众部Mahāsa〖AKn?D5〗ghika。 问:两派的矛盾是否仅是戒律问题?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争论,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上 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 致力于弘传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 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问:在第二结集之后,还有没有部派分裂的?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众二部称为根本二部。后来由于佛教流传地区日广,各 地的传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说法和制度的改变,因此 学派渐渐繁多起来。从第二结集到佛陀逝世后约四百年之间,上座、大众的根本 二部又先后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关于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称有不 同的传说。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 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Vajjiputtaka或称犊子部和化地部Mahimsāsaka。据大众部 传说,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别说部VibhajjaVādin,它采取大众部的一些学说,成 为独立的部派,与上座、大众成鼎足之势。但根据上座部的说法,分别说部乃是 上座部的异名。大众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说部Ekavyohārika、说出世部 Lokuttaravāda和鸡胤部Gokulika或称牛王部。大众部后期分出的制多山部 Cetiyavāda是最大的一个部派。 问:各部派的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吗? 答:上座、大众根本两部在教义上有较大的差别,至于支末部派,一般地说,与 根本部差别不大。上座部学说可以拿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因为说一切有部是上座 部中最早的和最大的一个部派,它传下来丰富的论藏典籍。大众部没有什么论著 留传下来,只是从某些史籍记载中看到它的一些论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