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净土的科学论证(7)

另外,由“复杂科学”发展出来有关自然界各种尺度间自我模仿特性的“碎形”或“碎维”(Fractal)观念,[69] 与《华严经》所说“一切诸佛其身毛孔,一一能容一切众生;一一众生,其身悉与不可说佛刹等,而无迫隘;

 另外,由“复杂科学”发展出来有关自然界各种尺度间自我模仿特性的“碎形”或“碎维”(Fractal)观念,[69] 与《华严经》所说“一切诸佛其身毛孔,一一能容一切众生;一一众生,其身悉与不可说佛刹等,而无迫隘;一一众生,步步能过无数世界……”[70] 这种重重无尽、融通无碍的开放心灵境界也有相通之处。 
 既然乱中有序、广大包容的“非线性开放系统”比较接近人类所观测到自然界的实际状况,又符合《阿含》无常、无我的“缘起中道”思想和《般若》“性空唯名”、《华严》“圆融无碍”的大乘教义,那么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何妨试著敞开心胸、扩大视野,“立足《阿含》,胸怀《般若》,放眼《华严》”,把菩提道向无尽的时空延伸,对无边的众生开放,生前勤行六度四摄,命终随愿往生十方净土,伴诸圣学。选择这样一种既深又广的修学方向,套用法国哲人巴斯卡(B. Pascal)名著《沉思录》[72]的话来说,相当于以有限的赌本去换取无限的赌利。如果赌错了,我们毫无所失;但若选对了,则我们所赢得的,将是一条遍满法界、含容十方的成佛大道。 
   七、结语
 自十七世纪以来,科学家从纯“唯物”的立场出发,对人类及其周边的生物和生存环境展开各种不同角度的研究。然而,晚近天文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乃至于复杂科学某些重要论点所蕴含的哲学理念,竟与倾向“唯心”的大乘般若思想、华严教义和净土信仰不相抵触,甚至不谋而合。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肯定大乘信仰的难能可贵,以及“大乘不离念佛与往生净土”[73] 的基本信念。  

-------------------------------------  
[47] 有些学者认为:净土行者命终时现坐莲花内往生,是“生有”而非“中有”。但善导之高足怀感(699卒),在《释净土群疑论》中反对此说。他认为:在秽土就感生净土之“生有”不合理。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往生者在秽土死后先受“中有”,现坐莲花中,及至净土七宝池内,才受“生有”;就像转生色界的行者,在欲界命终后先受“中有”,及至生于色界时,乃受“生有”(详见《大正藏》47,40下-41上;廖明活〈怀感的往生论〉,《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页350,2002)。这种看法颇有道理。否则,临终时见天人来迎、恶鬼来捉、地狱相现而往生者,岂非皆无“中有”耶!
[48]《物理之舞》,页114。不过,此一观点生物学家并不见得都同意(详见《先有心灵还是先有物质》,页308-315)。
[49] K. L. Woodward & G. C. Lubenow , Physics and Mysticism , Newsweek,1979,7,p.85. [50]《大正藏》,10,101中。
[51]《大正藏》,10,51下。
[52]《揭开心智的奥秘》,页142-143。不过净土的生成,除了众生的共业以外,应该还需加上佛菩萨的清净愿力。《华严经?世界成就品》就说:“灭坏生成互循复,于虚空中无暂已,莫不皆由清净愿、广大业力之所持”(《大正藏》,10,36上)。
 [53]〈宇宙奥秘三十问〉,《牛顿》,期119,页65,1993。如果详细地说,“星球的一生”是这样的:星际气体自然地聚拢,形成星际分子云。星际分子云因重力而收缩,形成气体圆盘。圆盘中心渐渐孕育出原始星球,然后成长为真正的星球──主序星──而开始发光。迈向生涯终点时,胀大成为红巨星或红超巨星,最后留下白矮星或中子星、黑洞等(页65)。
 [54] J. Gleick《混沌-不测风云的背后》,页9、33-34 林和译,天下文化,1998。E. O. Wilson 把“复杂理论”界定为:找寻自然界用来展现众多组织层次共通特征的演算法(《知识大融通》, 页127)。  [55]《混沌-不测风云的背后》,页13。
 [56] 笔者以为,色界以上的行者,常在定中,心识非常单纯稳定,所以他们的心识之流应该属于“线性”系统。欲界的众生昏散多欲,故其心识应属不稳定的“非线性”系统;生命层次愈低者,非线性度愈强。北海道大学津田一郎于1980年左右指出:我们的脑也是“混沌”,神经元的动作型态、脑波均呈出混沌振动(〈何谓复系科学〉,《牛顿》期182,页32,1998)。
 [57]《现观庄严论一滴》“教授”,页253-254,法鼓,2002。汉译本见《大正藏》,31,624上-下。 [58]《大正藏》,19,121上。《楞严经》的这段经文,大概是根据下文所引《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的法义而作的:“一切诸佛皆悉能于一毛孔中出现诸佛与一切世界微尘数等,无有断绝;一切诸佛皆悉能于一微尘中示现众刹与一切世界微尘数等,具足种种上妙庄严,恒于其中,转妙法轮,教化众生,而微尘不大,世界不小,常以证智,安住法界。”(《大正藏》,10,243上-中)。
 [59]《现观庄严论一滴》,页394-404。
 [60]同前注。
 [61]《大正藏》,19,119中。此句《楞严》经文,意义雷同下面所引《法华》经文:“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大正藏》,9,35中)。
 [62]《大正藏》,10,423下。
 [63]《入菩萨行译注》,第五品,页80,谛听,1997。
 [64]〈地球与宇宙的行踪〉,《牛顿》,期200,页78-82。
 [65] 陈家成〈复杂科学与佛法〉,《佛学与科学论文集》,《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册132,页370-377。
 [66]《知识大融通》,页159-160。有关脑神经认知过程更详细的说明,参见《先有心灵还是先有物质》,页112-129。
[67]〈复杂科学与佛性〉,《佛学与科学论文集》,页370-390。
 [68]《宗义宝鬘》,页95-101。
 [69]《混沌——不测风云的背后》,页127-136。
 [70]《大正藏》,10,245中。
 [71] 郭正典〈碎维与佛法〉,《佛学与科学论文集》,页122-144。   
 [72] 巴斯卡(1623-1662),是法国一位不世出的天才,集数学家、物理学家、文学家和神秘主义哲学家之名于一身。他十一岁开始发表惊人的物理论文,十九岁设计出算数计算机;他对大气压力研究促成了气压计,而“巴斯卡定理”更是流体力学中常用的定理。他著名的宗教论辩作品《乡村书简》,不但在法国广为流行,而且世界各国争相翻译。至于本文所套用他在脍炙人口的《沉思录》中所谈“宗教上的赌注”,详见M. Rader编《宗教哲学初探》,页70-74,傅佩荣译,黎明文化,1984。另见孟祥森选译《沉思录》,页1-8、91-94,水牛,1972。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