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三十集)(4)

这在我们很多家训里面都有这样的教诲。像《朱子治家格言》一开头第一句就是教孩子要有责任心,「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现在孩子有没有这个态度?当他去关门的时候,

  这在我们很多家训里面都有这样的教诲。像《朱子治家格言》一开头第一句就是教孩子要有责任心,「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现在孩子有没有这个态度?当他去关门的时候,他那种细心、耐心都在这些工作当中磨炼出来。现在的孩子只会读书,这些事都不干他的事,天塌下来都没什么反应。他那个关怀的心、负责任的心、细腻的心从哪里来锻炼?所以这个孩子在家里懂得负责,他到团体、到公司去服务,他自然这个责任心就提得起来。所以要让孩子在家里多替家庭付出。

  有个父亲他听了以后,他就在想我生了三个女儿,到底对家里有没有责任感,他想要做实验试试看。所以就在他的房间进门摆了一支扫把,就横放在那里。就叫他大女儿来,他的大女儿一进门,看到这支扫把,一步就跨过去了,视若无睹,过来:爸,什么事?他爸有点失望,明明那个扫把都摆在路上了,她也不去管。爸爸心里想还有两个女儿,又把二女儿叫来了,然后二女儿一到门口,还是一步就跨过去了,三女儿还是一样。所以他有点心灰意冷,三个女儿都没有那种责任心。突然他想到了一个人,想到谁?想到他太太,结果他就把他太太叫过来,他太太一进门一看到扫把,自然就把这个扫把放好,然后走到先生的面前,先生有一点点安慰。你看,妈妈把所有家里的事都当作自己的事,而孩子他把家当什么?当旅馆!把父母当什么?当仆人!这样还得了。所以不只是还没成家以前当旅馆、当仆人,甚至於连成家以后,回家还是这么个态度。

  在大陆有一条歌,一个口号叫「常回家看看」,我们其实听到这一句话,都会觉得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连回家都得提醒,连回家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还要鼓吹。我记得我小时候还最常听到一句话叫「爸爸回家吃晚饭」,其实当我们在看到一句口号,该伤心,该冷静,而不是这个口号不错。这些口号都已经在告诉我们很多社会现象值得深省。这句「爸爸回家吃晚饭」,对我来讲觉得应该的,我爸爸不是每天都回来吃饭吗?但是这句话可能对很多家庭都是很期望的。我的父亲是在商业界(在银行),应酬多不多?可是我爸爸都是回家吃晚饭。所以人生真是有舍有得,不必要的应酬推掉了,陪孩子一起读书,那孩子从小读书习惯就养成,根本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在那一直推孩子读书。所以这个舍得之中真的是要有智慧。所以要常回家看看。

  我遇到一些长辈,他们就在那反应,他说:不如不要回来,为什么?他说这个口号出来了,孩子看看人家都有回去看父母,自己面子挂不下,心不甘情不愿还是回去了,带著太太、带著孩子回去了。回去之后,这个夫妻俩往沙发一坐看报纸,也不会去帮忙。那爸爸妈妈知道他们要回来,又得中餐要打理好,所以一大早就去买菜,然后就在厨房里搞了半天。然后孙子还在家里面在那里乱窜,大呼小叫,他们那个神经都很紧绷,孙子都没有好好管。结果菜煮好了,全身汗流浃背都有,结果儿子媳妇、孙子大快朵颐吃饱了,然后拍拍屁股:妈,我回来了,我们要走了。这么一走,两老坐在沙发上,长长叹了一口气:不如不要回来。家里好像打了一场仗一样。而且我还听一个老人家说,儿子回来吃一顶,他们得再吃一个礼拜的剩菜。到底是我们回家是在孝顺父母,还是回去父母孝顺我们?

  所以这个孩子没有责任的心,真的是把家里都当旅馆看,而这样的心态,他现在那么大了要扭转,都要好好的引导才行。甚至於我们父母讲他,他还不高兴,这时候得怎么办?这个时候得,比方坐在那里,我们看幸福人生讲座,就转到孝顺那一集,然后儿子、媳妇刚好来了,这个满好的,然后说:我先去忙。你就先走开,然后让他们自己看。假如你说:这一集就是你们最需要听的,来坐好。他马上说:妈,我要上厕所。大人,你硬要强迫,他很容易起反弹,所以还要善巧方便。甚至於看他的朋友当中有在学佛的,那可以易子而教,让这些好的朋友能够去影响他。最重要的还是这一颗成就自己孩子的心,但绝对不可以操之过急。我们这节课先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