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她长得很漂亮,但是很没气质,一讲话马上从椅子上面跌下来,那个美貌能撑多久?一年、二年慢慢皱纹都出来了,那你还爱吗?所以不要二、三年漂亮的,要一辈子看起来都很有气质,让人家看了都会如沐春风,很舒服。要有这种气质的女孩子,所以她能漂亮一辈子,漂亮六十年,要找这样对象。他们说对,讲得很有道理。那你会找吗?你有判断力吗?你能看得出来她有这么好的气质、德行吗?你要学习判断,所以你要读《弟子规》,你要学习中国文化,你才不会看错人。他们觉得要学会看人。结果接著又说,好,你学会看了,找到了,人家不要你。这个人很好,人家不要你,因为你水准太差,你的德行跟人家差一大截。虽然你看得懂她很好,可是人家说门不当户不对,就把你甩了,你就在那里哀声叹气也没用。真正要追到一辈子漂亮又有德行的女子,最重要的你要提高你的德行,怎么提高?现在好好读书才能提高。 孔夫子告诉我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个政是管理众人之事,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天下,都在政当中,重要的是有德行。居其所,这个北辰有几个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比方说像北极星,整个所有的繁星绕著北极星转,以它为中心。最重要的就是敦伦尽分,我们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我现在是个学生,我好好的好学,我恭敬老师,我友爱同学,这就是居其所。人家自然感觉到这个同学做人非常的和蔼,做人非常的有道义,自然感来同质性的这些好朋友,所以叫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这么自然的道理。我们德行提高了,感来的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的朋友,同样都是好学的人、有德的人。 而且我们要了解到一点,十多岁那是整个成长的过程,心性都不稳定,价值观也不稳定,很可能这个时候是这么想,过了半年一年想法又变了,这个时候事实上是不适合谈感情的,反而就是朋友这样交往就好了。等我们人生价值观完全确立,那个时候才是能为对方负责的时候,才是适合走婚姻的时候。不然你提早走了,到时候又觉得两个人个性、价值观不同,又已经谈感情了,就在那里难舍难分,缠绵悱恻,苦了自己,苦了对方。所以现在你看一大堆高中生、大学生谈恋爱,到最后自杀、轻生的太多了。我们又是学佛的人,钱债好还,情债难还,那真的会搞死人,会真的搞得精疲力竭都有。要谨慎,对人分寸要拿捏好。你要居其所,你看一大堆好的对象都来了,到时候你很冷静再去选就好了。你现在就要好好提升德行,好好学习,诸位同学要把恋爱谈好,就是现在不要谈恋爱。讲得有道理,是!把他们的远见视野要把他打开来。 佛家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看我们一般说,现代的年轻人怎么听得进去?障碍从哪里来?自己。是因为我们急著要讲道理,要说服他,要他照著我们的意思做,才产生对立。假如我们能体会他的心情,为他们设想,循循善诱,那还是可以引导得过来的。刚刚讲到了重点,就是现在的孩子真的用心感受能力不足,甚至都不想到自己的下一代,也不想自己的父母。现在太多的孩子在他花钱当中,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他无动於衷,花到父母已经愁云惨雾了,他都感知不到。所以我们为人师者,假如没有把孝教给学生,那我们对不起这个职业。 所以孔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太深刻的教诲了,德之本在孝,教育一定要从这里开始。其实我们对这些经句老实的自己去修身,自己去为人演说,那就会产生很大的效应。所以我们在推广的过程当中,很多老师认知到,他开始引导孩子在家里要关怀、要照顾父母,一下子不管是在德行、还是在学业上,那个快速提升都非常明显。本来他们班级是敬陪末座,结果教了差不多半年左右,成绩从同一个年级敬陪末座,到现在都是名列前茅。所以圣贤的教诲,就是保持这颗本善的心就是孝道,保持本善的心进一步拓展本善的心。这个孝是本善的心的原点,孝道扩展就是仁爱之心,所以才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我们找到问题根源,我们为什么不会用心?我们为什么连别人的感受都体会不到?因为我们的孝心还没开。所以孝心开了,仁爱的心自然就会开。我们要从根本解决问题,我们跟父母之间没有这分至亲亲爱。所以孝道、孝心、感恩的心,可以算是人生当中一个生命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心境,生命就不会觉得了然无趣,不会觉得没有目标,反而会有源源不绝的一种毅力、一种耐力出来。说到这里我马上就想起我父母那一辈,包含我三个叔叔,一个姑姑,他们五个兄弟姐妹读书从来不用人家推的,你看五个兄弟姐妹读书都不用让人家推。现在生一个、生两个还得在那里陪伴,甚至还要拿个棍子才能让他们坐下来。问题是身体坐下来,心也不见得坐下来。我们去了解一下,我们现在都说「教育」愈来愈普及了,(这个教育两个字打括号),教育有没有愈来愈普及?你看人不学不知道,我们被自己骗了都不知道。 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我在秦皇岛讲课,我问了一个问题,你拿了最好吃的东西,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前面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不假思索马上说赶快吃下去,那也对,他也满诚实。现在更麻烦的是什么?只会讲标准答案,但是事实上都不做,那个比这个还严重。就好像我们遇到很多情境,佛经哪一句对应了,我们马上就举出来可溜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结果真正境界到的时候,比没学的人还执著,那个很麻烦。直心是道场,不可以掩饰,当我们对老师、对善知识掩饰,人家帮都帮不上忙。明明知道我们的问题,可是我们又倘掩饰,只好顾及我们的面子不点出来。所以真的当我们不真诚还有掩饰,那真的入宝山都很难不空手而回。 我记得我那时候在澳洲,很多同修去请教师长问题,跟师长讲我觉得怎样怎样,自己很多想法。明明就自己想去哪里,然后就来问师父说,师父好不好?其实自己心里早就已经想去了,师父跟我们说不好,我们会怎么样?不高兴。结果后来还是怎么样?还是去了,去了以后回来不敢见师父,不好意思!这时候师生关系不就愈来愈疏远吗?师父都知道你的心很坚定,别挡你的路,所以常常看到很多人都在请教师父,但是师父都是好、好、好。我们要很敏感,当我们请教师父,师父只是好、好、好,那就是师父早知道你的心意已决,还要问我干啥?还要请老人家背书,这都是要很谨慎的态度。有没有真心诚意的请师长指导我们,指出我们的问题所在?真有这颗心,老人家一定会给我们很宝贵的指导意见。这个态度不可以掩饰,我们目前的心境、境界是什么样,就要把它讲出来,不然人家不可能帮得上忙。甚至於把自己的境界都讲高了,那人家都把我们看高了,很多情况就不可能给我们有很好的交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