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五集)(4)

这个孩子后来跟著杨老师学习,结果非常认真学书法,后来又学篆刻。你看他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学书法、学篆刻,可是经过一年之后,他的考试成绩本来总分十七分,经过一年之后,总分五百八十八分。他的母亲自己跑来要做

  这个孩子后来跟著杨老师学习,结果非常认真学书法,后来又学篆刻。你看他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学书法、学篆刻,可是经过一年之后,他的考试成绩本来总分十七分,经过一年之后,总分五百八十八分。他的母亲自己跑来要做义工,她说这杨老师把我儿子救了。他母亲来面试,我们是招员工,面试的时候说:我们这个薪水可能会比外面多一点。结果他母亲还有其他的我们这些镇民很可爱,马上回应说:能让我们来就好了,我们不要钱。他们都觉得说能够来一起参与弘扬中国文化是他的光荣,甚至於他觉得是他们家庭的光荣。他们都说到:我的亲戚们、我的家人都叫我,「你要好好的撑下去,不可以退心」。

  甚至还有一个老奶奶,她的儿子来面试,她也很著急,都跑到中心来了解,到底面试的老师是哪些?她很怕她的儿子落选。但是他的母亲很可爱,每天把他们家的电视搬到外面去,放我们讲课的碟给大众看。而且她还很善巧方便,她一开始不是先放讲课,一开始先放地方戏剧,安徽叫黄梅调,放黄梅调给他们看;人都聚过来了,然后再放讲课。怕放讲课,人家一下没有聚过来,非常有那种设身处地,怎么样让大家都能欢喜的过来看。你看他母亲这么有善心,她的孩子就很顺利的就进到我们中心来服务。

  所以一个孩子为什么从原来只考十七分,经过一年,考五百八十八分?最主要的原因,第一个,他对老师重新有恭敬心;第二,他的人生有志向。人生有了志向,学习完全不用人家推。你看范仲淹先生读书,还有母亲在那催吗?完全不用。当初范仲淹二十三岁离开他的母亲,他对他母亲讲:母亲!因为那时候他已经了解到他的身世,他的母亲后来改嫁,所以他希望早点带著母亲认祖归宗,回到自己的家族里面去。但是他又没有成就,不能衣锦还乡。所以他对他的母亲讲:母亲,你等我十年,我一定回来接你。十年读书,他那个读书,三年都没有上床睡觉,就很专注的在那里读书。那冬天很冷,都是在这种坚忍的环境之下修学。而且每天吃什么?断虀画粥,这个虀是一种菜,他每天就是煮一锅粥(我刚刚讲错了,是三年没有上床,不是三年没有洗澡,说错了,三年都没有上床睡觉,你看那是何等的毅力),然后吃都是吃一样的,就煮一锅粥,凝固了,划成四块,早晚吃两块。就这样刻苦的读书。没有到十年,只经过了五年,他才二十七、八岁就考上进士,就把他母亲接回去了。所以真的一个人人生有一分孝心,有一分承担民族的兴盛的大志向,不要说一个博士,三个博士都拿得下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的潜力很大。

  这些孩子他们都已经立志了,他们连放假也不出去玩。刚刚有讲到,一个孩子五一假的时候,全家人都出去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刚刚好老师之前,杨老师就教他们如何煮饭、如何炒菜,都教过了,他也学了之后马上做。这时候家人要出去,他就跟家人讲:我自己煮饭,自己照顾自己,我不出去玩,我要跟杨老师学书法。你看我们听到这个都很惭愧,以前都巴不得赶快出去玩。所以大家要有信心,后生可畏,还有很多我们的下一代都有这分使命感。所有的家里的煮饭、打扫都他一个人包了。所以跟老师学书法的时候,写到十一点多,他举手:老师,我得回去煮饭,吃完饭我再来。很努力!然后每一天坚持写五个小时以上书法,所以他一个礼拜学得相当好。

  后来,过了几天以后,老师看了也都很感动,就问他说:你今天这么努力写书法,怎么会有这么源源不绝的动力?他就跟老师说道:因为我以后要当书法家、当篆刻家。老师还要求,书法写得不好,没有资格学篆刻,不能刻印章,所以他们很努力。学篆刻的时候,老师还规定不能用机器夹,本来他们小学生力气都不是很大的,都要用机器把印章夹紧,然后在上面刻。但是老师教学不是这么教,没有机器,直接用手按住,力气不够,淘汰;雕刻的时候,刀子掉下去了,淘汰;印章掉下去,淘汰。结果你看一有要求,从教到现在好几个月过去了,一个淘汰都没有。你看在雕的时候都是正襟危坐,全神贯注。所以孩子的潜力很大,看我们怎么训练他们。所以他说他的志向就是要做书法家、篆刻家。而且他说:《弟子规》、中国文化很好,但是知道的人太少,所以我要去弘扬。你看他有这么高远的志向,学习完全不用人家推。所以应该是引发孩子人生的志愿,那个相当重要。

  没有这分责任心,他那个学习都是被逼出来的。太多的父母要赶快看到这一点,不然他以后人生会很怨。孩子,我尽心尽力栽培他十多年,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结果上了大学以后,像脱缰的野马,花钱像流水一样,止都止不住;也不听父母的话,离那么远,都管不了了,每天在家担心。这样的家长现在愈来愈多。因为他根本就是应付成绩给我们,不是打从心里为了要好好学习,以后有能力可以孝顺父母,可以服务社会,不是从这里出发的。所以什么都不急,一定要先教孩子有孝心。有了孝心,他就有责任感;有了孝心,他就有仁爱心,他对社会也会有使命感。所以孔夫子在《孝经》当中「开宗明义」就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教育就应该从孝开始教起。所有孩子学习还得我们累得半死,然后在那里催他、陪他读书的,都是孝没有教。

  在山东的烟台,有一个小孩(小学生)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后来他的父亲因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离开了他的家,抛下了他母亲跟他。这个时候怎么办?假如我们是这个母亲,怎么办?这时候母亲唉声叹气,然后孩子也唉声叹气,於事无补。所以抱怨对人生一点帮助都没有,应该是在这个逆境当中自立自强。我们假如回到一千多年前,范仲淹先生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带著他,你看孤儿寡母!当我们看到这个情境的时候,有没有办法想像这将是能开一千年家道的范仲淹?能不能看得出来?我们可能在那里:好可怜,好可怜!这样对他们有没有帮助?要面对现实,活在当下,无怨无悔。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