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四集)(4)

这些圣哲人都很有警觉的,我们可不能说:是他们没有遇到杨贵妃,不然他们也受不了。那常常都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不能怪杨贵妃。杨贵妃假如出现在其他圣王时代,她就不可能把国家给弄垮。所以要怪就怪唐玄宗

  这些圣哲人都很有警觉的,我们可不能说:是他们没有遇到杨贵妃,不然他们也受不了。那常常都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不能怪杨贵妃。杨贵妃假如出现在其他圣王时代,她就不可能把国家给弄垮。所以要怪就怪唐玄宗好色。但是我们再细细去想,好色是因为他缺乏了什么,所以才抵不过这个好色?还是孝心不够。当他还在那里沈沦的时候,他假如还能想起祖宗、父母,他当场就懂得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很多的家长都在那里担心,现在社会诱惑这么多,我的孩子现在才十二、三岁,他以后怎么办?甚至还埋怨这社会不好,所以人烦恼、埋怨不完。社会再怎么乱,只要我们的家风、家道很好,依然可以出污泥而不染。

  你看范仲淹的子孙已经一千多年了,他曾经经过多少乱世,但是历史上,他却没有出一个子孙败坏他的家风。人家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要从这里去立志、去学习。只要他真正了解「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他不愿意自己做错事连累了父母,连累了整个家族,败坏了家风。他有这分心,很多人生的诱惑就不可能障碍得了他,诱惑得了他。所以这个因还在要给孩子真正的孝心,真正的浩然正气扎在他的心田里。

  所以我们提到的是人生应该为自己负最大的责任。换在杨贵妃的角度来看,你看她跟唐明皇谈情说爱,她清不清楚唐明皇是真爱还是假爱?杨贵妃最后的下场也是被活埋,那谁造成的?那也不能怪别人,她自己造成的,她跟的这个男人到最后要江山不要美人。当初还跟她说:「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所以没有孝心的人,他花言巧语再怎么样,你都不能相信他。杨贵妃应该看到的是,你看他国政都不治理,他都不念他父母的教诲,不念祖宗的教诲,这样的男人不能跟,跟到最后就会很凄惨。

  所以这个故事,好几个角度都值得我们反省,不能只想到唐玄宗。现在有很多女人的命运走得跟杨贵妃差不多。所以后面的读书人就写了一首诗留给大家就这个事情多多的思考,写道,「空忆长生殿上盟」。我差点想不起来,人想不起来的时候要更镇定,你如果在这里紧张,整个思绪就乱,这时候要相信一定会记得起来。「空忆长生殿上盟」,那个「长生殿上盟」就是在天愿为比翼鸟。「江山情重美人轻」,江山跟美人一比起来,还是要江山。「华清池水马嵬土」,华清池水,那是唐玄宗建给杨贵妃洗澡的;马嵬土,就是军队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军队不走了:今天杨贵妃不死,我们不走了。「华清池水马嵬土」,统统谁干的?唐玄宗干的。「洗玉埋香总一人」,让她洗澡,或是把她活埋了,不都是同一个人,那他还是真爱吗?

  当杨贵妃要被活埋的时候,唐玄宗一句话都没讲。假如这时候他说:是我自己错了,谁都没错,要罚罚我。他这种气概出来,相不相信唐朝的命运会更好?会把这正知正见传到全天下去,那个皇帝开悟了,其他人都会开悟,那很可能杨贵妃的命运也会变。当然历史没有办法重写。但是我们从这个历史当中要有省思,没有孝心,绝对没有真情存在。所以「能无求者,天不能贱」。所有的诱惑是因为我们有贪著,才会落得不好的下场。所以责任不能推给任何人。

  接著又说「能忍辱者,天不能祸」。我们能按捺得下坏脾气,人家给我们挑衅都不会起作用,也不会起冲突,那祸就化掉了。早上也提到,我一个长辈他的同事都非常嫉妒他,到处说他的坏话,他不生气,不跟他计较。假如跟他计较,刚好在办公室里面两个人吵起来,那会让人家看笑话,很可能也会有祸临头。所以忍得住,没有什么祸。甚至於当我们能忍得住脾气,他到处讲我们的不好,讲到最后人家会觉得这个人真没修养,人家都不跟他计较,他还一直讲。后来他的这个同事遇到了一个问题,然后因为他嫉妒心太重,得罪了太多人,请谁帮忙都不肯。后来他就来找我这个长辈,因为这个长辈也很有才华,找他的时候,他非常乐意的帮助他。结果帮助完之后,当事人非常感动:我这样长期毁谤你,你不只没有跟我计较,还帮助我。后来就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而且后来也了解到,原来我这个长辈是学佛、学圣教的,更对圣教生起信心。

  所以我们要帮佛脸上贴金,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能真正把佛陀的教诲演出来,让一切的人对正法生起信心,那是最实质的给佛菩萨脸上贴金;而不是买几片金片贴上去而已。修行人重实质,不能重形式!我们今天点了几个光明灯,哪里光明?不放下我们自己的分别执著,我们心地的光明怎么出来?我们自己心地光明都透不出来,分别执著都放不下,又怎么去点亮别人的心光?所以佛门这些统统都是表法的,圣贤教诲这些礼仪也都是表法的,我们要好好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学。所以别人不可能给我们祸,自己会给自己祸。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谁障碍了我、谁障碍了我,这是错误的想法。能完全活在当下的人不会有被困的感觉。这提到了,我们假如能时时把一切的境界、一切人事物当自己的老师,那也没有埋怨。这就是「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其实这段话我们就了解到,一切的境界都在帮助我们放下贪瞋痴,一切的境界都在成就我们,都是我们的老师。真正会修的人,看一切人皆是菩萨、皆是老师;只有一个人是学生,就是自己。其实这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蕴含的一个修学的重点。不管遇到的是好缘、坏缘,统统在提醒我们,我们还有贪没有去除,我们还有瞋没有去除,我们还有痴没有去除,我们还有傲慢没有去除。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