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一集)(2)

有一位朋友他刚好跟他的同学处得很不好,然后他的脾气就忍不住,不过碍於在团体当中,他也会顾虑到跟他吵架其他的人可能会对我们有看法,他把这个情绪把它压下来,表面看好像还好。但是因为一直压下来,又很难受,

  有一位朋友他刚好跟他的同学处得很不好,然后他的脾气就忍不住,不过碍於在团体当中,他也会顾虑到跟他吵架其他的人可能会对我们有看法,他把这个情绪把它压下来,表面看好像还好。但是因为一直压下来,又很难受,他就自己拿著一张纸骂这个同学,就把这个怨气写下来。结果写了下来以后,刚好那一天,他走著走著就经过那个同学的位置,不经意就往这个桌子瞟过去,他那个同学刚好在桌上放了一张纸,然后写了一些话也在骂他,而且骂他的跟他骂他的差不了多少。所以你看,真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觉得他脾气大,很可能他也觉得你脾气大;你觉得他嫉妒心很重,他也会觉得你嫉妒心很重。人生这个道理相当的微妙。比方说夫妻吵架,我们听其中一方,比方说听先生说他太太不是,听完之后,我们会觉得这个太太太不像话了。但是假如去听太太讲她先生,讲完以后,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先生真不像人。这个叫不可听片面之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常怨别人,所回应回来的就是众人的怨;我们常常感恩别人,我们常常随喜别人,我们常常祝福别人,那回回来的也是感恩、随喜、祝福。

  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就是在宋朝苏东坡先生,他跟佛印禅师交情很好。确实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人生能有几个这种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也是相当的乐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我们读到这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乐了吗?突然在那里想,怎么连半个都想不到?又开始在那里怨了。今天假如我们没有「有朋自远方来」,没有知己,问题在哪里?在自己身上!《论语》早就告诉我们如何有朋自远方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人生为什么这么多烦恼?常常就是只求结果,然后不努力,不种正确的种子下去。谁不希望孩子进入社会以后「四海之内皆兄弟」。诸位朋友,您希望您的孩子的人生能有这样的际遇吗?那铁定是希望的。但是不能只是希望,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假如孩子连跟人的应对进退都不清楚,都不知道怎么样跟人交往,那他也不可能能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人生情境。

  我就记得我曾经到同学家去,他成绩非常优秀,然后我们聊了一会之后,我就跟我同学讲:我要先回去了。我的同学头转过来,看著我:哦!然后我看他没有什么反应,我只好自己走出来了。结果后来他的父亲说:同学要出去了,你连送都不会送!你看这么基本的待人的礼貌都不懂的话,那很多时候我们什么时候得罪人都搞不清楚。所以《论语》里面才说,时时恭敬心对别人,「君子敬而无失」,你时时有一分敬心在,诚敬的心在,就不容易得罪别人,对别人有所失礼。「与人恭而有礼」,非常的恭敬,不会怠慢,那人家跟我们相处就如沐春风,这样子自自然然从恭敬心当中能感召来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这样就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甚至於这一分至诚的恭敬心,不只在当下可以得到很多的好朋友,甚至於几千年的古圣先贤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好朋友。所以一个读圣贤书的人假如会觉得很孤独,那一定是没有读进去。

  我们看到文天祥的一句词句,「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些圣哲人的风范统统都时时刻刻早晚都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打开这些经典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就好像照在我们的脸庞,所以我们跟他们是没有分离的,所谓神交古人。我们一想到范仲淹先生,马上提起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到他们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动得泪流满面。当我们为了家庭、为了社会我们不敢勇於承担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想起的是林则徐先生的那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精神就跟我们合在一起,这一分至诚的心就把时空给突破了,那怎么会没有「有朋自远方来」?

  我们在以这些圣哲人为榜样的当下,有一个态度很重要,就是别人做得到的,圣哲人做得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要有这一分信念跟信心。假如这分信念不在,那很难修学。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成就学问、成就家业、事业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假如我们常说:都是圣哲人做得到,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意念,其实我们在学习的当下就已经在退步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进步?什么时候是退步?我们的念头是随顺圣贤教诲,这个叫进步;我们的念头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叫退步。

  中国家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弟子规》。现在很多海内外的华人统统在修学《弟子规》,甚至於是其他的民族都已经开始在修学了。《弟子规》,我们从头念到尾,诸位朋友,念到哪一句的时候精神最振奋?依我的观察,念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最振奋,「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那还要再了解一下,就是说是因为念完了很高兴,还是因为这一句话把它领纳於心,拳拳服膺在心中?所以「圣与贤,可驯致」,那是自我的一个自信,自我的一个激励。而这个态度假如失去了,其实我们就已经在下降。

  在我们修学的道路上,真的可以时时观照,「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冷静思考一下,什么时候是进退?很可能当我们听到这句「不进则退」的时候,心里想著说,我今年比去年稍微有进步,或者是我现在比十年前进步了。你看我们所量的这个进退,都是一年、二年这么长的时间。其实说实在的,假如看到的是一年、二年,才在那里思考进还是退,很难不退。其实进退都在一念之间。今天我们,比方三天都很认真的读书、读经,心情非常的平和。突然看到一个人,跟他起了冲突,火冒三丈。诸位朋友,这几天的修学怎么样?兵败如山倒,所谓「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其实不只是「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贪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傲慢心起,那火烧也是功德林。即使是一个妄念起来,很可能前面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水。所以我们对自己这种起心动念要非常的谨慎,那才是修道人的学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