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佛者的修学误区(4)

密教大德希热将参仁波切曾在《修行与感应》开示道:“……如果你感应到有佛告诉你,你快要成佛了,成佛的名字是什么,你的未来是如何如何,这时候你要特别小心了,这是魔套住了你,如果你因此感到欢喜,便开始走火

密教大德希热将参仁波切曾在《修行与感应》开示道:“……如果你感应到有佛告诉你,你快要成佛了,成佛的名字是什么,你的未来是如何如何,这时候你要特别小心了,这是魔套住了你,如果你因此感到欢喜,便开始走火入魔了!所以不要太执着感应,不要认为修法修了那么久,没有感应,说不定没有感应就是快成佛了呢!比方说,大海很深,丢下一个石头,仍然很平静,不会有很大的声音,如果水很浅,丢下石头,会发出比较大的回声,所以,修行不要太执着有没有感应。在XZang,如果出现感应,却是一种修行的警讯,如果在此中间执着,就会有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事情发生,因为都是在三毒中修嘛!……修行有没有进步,自己是可以察觉的,如果,不断追求感应或神通,贪瞋痴越来越多,脾气越来越糟,心地越来越不好,根本地失去了菩提心,你就是往下走入三恶趣了!

不管你是在顶礼佛菩萨,观想佛菩萨,或是持咒的时候,必须念念要保有菩提心,你就会修得越来越善良,慈悲心会越来越大,佛菩萨的加持不用刻意追求都会自然到你身上,此时你才是真正在修行!修行能不能进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具备菩提心,可见菩提心在修行上的重要。……”这些开示,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初学者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那就不会辜负仁波切的一片慈悲开示了。

衡量修行有无成就的标志大体有三个:第一,出离心是否生起来了。第二、贪嗔痴烦恼是否越来越少了,内心是否越来越清净了。第三,菩提心是否越来越增长了,慈悲心是否越来越深厚了。以此三点衡量一个人修行是否有进步,那才不会脱离正见的轨道,才不会脱离解脱道的轨道。

 

七、执课为修,不正其心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内心柔软;把自己残忍杀生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慈悯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正行无染;把自己好酒的习惯改过来,变得精神清明;把自己贪爱的习惯改过来,变得乐善好施……,这样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以前愚昧,逆境现前会怨天尤人,现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业感现,能随缘消业,不起怨恨;以前处处为自己着想,现在深明无我,远离贪着,于世间财富名利,不生追求想;面对自己往时的恶业心行,能生起忏悔心;面对世间的苦空无我,能生起出离心;面对世间的苦难,能生起慈悯心;面对解脱,能生起精进心;面对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对诸佛菩萨功德,能生起随喜赞叹心;面对众生的痛苦,能生起济度心,……能如此去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会自然的得到诸佛欢喜,龙天护持。

 

八、滥解方便,俗化佛智

方便,是佛法中常提出的一个词,意指在以菩提心为基础,以般若智慧为指导的情况下,为度化众生而开显和建立出来的一些暂时的、权巧的法门或者行为,其目的都是以度化众生为前提。象菩萨法的四摄,戒律中的一些开缘情况等等都是。但曾几何时,在对“世间法即是佛法”误解中,一些放任的不如理行为,都成了方便。变成了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使佛法在这一种方便下变得世俗化,失去了其本有的超越特质。很多初学者,就往往误解方便,以为有了方便为借口,就可以做什么都无所顾忌了,其所导致的情形与前面说过的第二种和第三种误区的情形相似,就不具体的说了。这里想说明的是,方便一词,是运用在佛菩萨度生手段方面的,只有依般若智慧和菩提心为基础,才能真实的建立方便,这境界不是一般人,更不是初学人可以达到的。没有实证到般若实相空智,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方便,在菩萨十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是为菩萨十波罗密)与十地的相应中,般若实相空智现前,相应于菩萨第六地现前地。而建立善巧方便,使一切身口意行皆能与空智相应,相应于菩萨第七地远行地。所以,方便为六度后的第七度,属后得智范畴。未得空智,方便的后得智是不会现前的,这点愿初学者明白,不可动辄说方便,而忘记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精进行持,否则一定会方便出下流。因为凡夫的所谓“方便”决定是离不开贪嗔痴心行的,这种方便只能增加轮回的苦因罢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