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十一集)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弟子规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05/3/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11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中午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好,也是力行《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师长交代我们要好好学习,我们确实也做到了。「亲所好」,父母内心到底在身、在心方面需要我们什么样的关怀,我们也要很敏锐。诸位同修,您知道父母最喜欢吃什么吗?好像年纪比较长的人都一直点头,年纪轻的可能就不知道。我也曾经这样问过学生:你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吗?小孩都会想半天。我们又换另外一个问题问他,妈妈知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他们不假思索都讲出来,妈妈都知道我喜欢吃这个,喜欢吃那个。我们进一步就跟小朋友说:你看,妈妈时时都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而你却不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我们对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也太不关爱。

  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有一天他出外去采桑椹,他的母亲喜欢吃桑椹。他就拿了两个篮子,一边装黑色、紫色的,另外一边是采的比较红色的。诸位同修,为什么要分成两边?结果我在海口讲这个故事,海口没有产桑椹,他们没有看过桑椹,所以我们教学当中,也要了解学生他们的生活情境是不是知道这个东西。因为桑椹比较熟的是黑色、紫色的,比较红的是还不是很熟的。刚好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盗贼,盗贼也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边?他就说因为比较熟的比较甜,所以是要留给我母亲吃的;这边比较不熟,是要留给自己吃的。所以蔡顺做到了「亲所好,力为具」。这个盗贼听了也很感动,就把他放了。诸位小朋友,盗贼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怎么会把他放了?为什么?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恶人也会被感化。所以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攻击他?要不要去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要把自己做好,来影响他,来影响这个社会。

  这些盗贼因为很感动,就把一些米、一些东西送给他。诸位同修,要不要拿?这些盗贼说,拿这些东西奉养你的母亲。要不要拿?这也是要教给孩子判断力,假如蔡顺说:好!我收下了。拿回去,刚放到家里面,刚坐下来,突然官府里面的官员来了。一进门一看: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菜为什么在你家?这时候人赃俱获,就百口莫辩。所以要拿任何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思考这个东西的来路清不清楚!孔夫子有说道「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时时能够观照、能够反思。这九思当中就有提到「见得思义」,你要获得任何一个东西,要先考虑到它的来路是不是符合道义;假如不符合道义,就绝对不能拿,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所以我们在跟孩子讲一个故事,里面穿插著多少道理?第一个「亲所好,力为具」,第二个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用德行去感化他;第三个道理,「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我们在跟学生讲故事,假如不把这些道理开显,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这个故事我听过了;但是假如只是讲道理,都没有讲故事,一般的人听道理听久了很可能会昏沈,吸收不了。所以我们理跟事要融合在一起,理事圆融来讲故事的话,那听者、学生他的吸收就会很好。所以是亲所好,力为具。

  早上我们也提到「身有伤,贻亲忧」。人生有一个很大的悲痛,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我们对身体要好好保养。甚至於是人生都会有些危难出现,诸位同修,您有没有把握遇到灾祸的时候都可以逢凶化吉?有把握的举手?你们还是继续保持谦卑的美德。这个很重要,因为假如我们在这个人生过程因为危难而去世,父母是最悲痛的,我们要积功累德,自然就能逢凶化吉。《中庸》里面有提到「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一个人假如处处行善,自然就能够「百福骈臻,千祥云集」,都有这些护法神保佑你。所以古代有很多孝感天地,因为孝行而能够化解灾难的例子非常非常多。在元朝的时候,刚好发生了一个大地震,把一万零八百个地区统统都震垮了。而当地有个孝子叫李忠,这个震央把所有的房屋都震倒,结果到他们家的时候,突然震央变成两条,过了他们家以后,震央又合而为一。所有的房屋都倒了,只有他一个家房屋没倒,确确实实感应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行善要很有信心。

  我们早上也提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进谏父母也是为人子的本分。有些朋友他就说道:中国文化说要孝顺孝顺,那什么都要顺,是不是愚孝?其实当他在讲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很可能他连一部经典也没看过。所以现在很多人批评中国文化,事实上他连经典都没有完整看完。其实假如有读过《弟子规》,能不能解决他这个问题?哪有什么都顺,亲有过要谏使更。所以这个顺是指当父母给我们的提议、给我们的期许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当父母提的是不正确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我们要顺势而为去规劝他,不要跟他当面冲突。

  早上我们说,劝诫要建立在信任之上,而劝诫也要从几方面来看看我们是否劝诫得当。第一个要从我们的存心看,第二个要从我们的态度看,第三个要用对方法、用对时机,第四个也要很有耐性。其实这四个态度,在我们《弟子规》这一句教诲里面统统都显示出来,所以「亲有过,谏使更」是一片孝心,态度是「怡吾色,柔吾声」。我们劝父母的时候,可不可以像跟孩子讲话一样的态度?那父母一定不可能接受,所以要「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假如劝了以后不听,我们要不厌其烦,这个「复」就是不厌其烦的耐性,「悦」,悦就是时机、方法,要等什么时候再规劝?等父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劝。

  假如这样下来还不听,那要使出最后的浑身解数,「号泣随」开始,这是有典故。因为当初唐太宗辅佐他的父亲在平定天下的过程,有一次父亲执意要走这条路线,但是唐太宗可以预测到这样去很可能会中了埋伏,会全军覆没。劝了很多次,父亲还是不听,当天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听到帐外有个人放声大哭。他父亲很惊讶就跑出来一看,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父亲一看也很感动,他用尽了全力劝他的父亲。后来父亲才改了行军的路线,没有受到埋伏,李世民这一哭,把整个唐朝的命运转过来。所以我们要用对方法来劝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