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红:佛法只是一颗真心

胡卫红,佛法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有些人皈依了佛法,其他神就不拜了,不过,我照拜不误,这是对有德者一种纯乎自然的尊敬,为什么呢?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可不容易,我还不一定做得到。并且对一般凡夫,我们做人都还要尊重他,合乎礼,如果我们一皈依了三宝之后,突然间自己就伟大了起来,那小神拜他做什么?这都是贡高我慢的心理,皈依佛,我们要懂得自尊自重,而不是反过来贬低别人。

经典回放

选自《圆觉经》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译文】当时,我听到的就是这样:婆伽婆!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是一切诸佛光明庄严永恒不变的境界。假如众生一念清净,也可进入此境界。如此身心诸空,一切众生平等,十方圆满无缺,自然随顺佛性。在此不二境界中,所在皆是净土,种种烦恼俱灭。

大师释疑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该经说理透彻,文字优美,譬喻精当,为佛门瑰宝。

婆伽婆:梵文音译。据南大师说,此语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义。

神通大光明藏:据南大师说,是指真正证道后自然进入的“自性境界、大光明定境界”。

三昧正受:即真正大定的境界。据南大师说,“禅静入定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境界”,“唯有大彻大悟成佛以后”,才进入三昧正受的境界。

光严住持:光严即光明庄严,住持即永恒不变地保持正法。故此后世多称寺庙方丈为“住持”。

身心寂灭:身心都证成空境,即了脱一切身心之累,灭尽一切烦恼妄想。

不二随顺:不二即唯一,随顺即随顺佛性。据南大师说,是指“一真法界的圆觉境界,干净处有佛,不净处有佛;天堂有佛,地狱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恶人心中有佛,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此谓不二法门。随顺佛性,则出世是圆觉,入世亦是圆觉;成佛是圆觉,众生亦是圆觉,无处不圆觉。”

学佛一得:佛法一讲就错,佛法不讲更错。

俗谓:佛法无边。大可填满宇宙,小可纳于一尘,乃至于无。但佛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说就错。所以本书探讨佛法,无非胡说八道。即如历代高僧宣讲佛法,乃至佛祖本人说法,都不过是胡言乱语。

既然佛法一说就错,为什么要说呢?因为不说更错。好比看见一个人陷身在黑暗的迷宫里,四面碰壁,心已绝望,准备放弃了。这时候,无论告诉他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不是出路所在。但还是要劝说他向左走或向右走。只要他不停地行进,碰坏几面墙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他渐渐接近出口,看见一线亮光,便豁然眼明心亮了,于是成功脱出迷宫,走进一个新天地。

何况人生这个迷宫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多种层级,层级越低,越是浑浊黑暗。只要不自甘堕落,不停地摸索前进,即使最终不能脱出迷宫,也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层级。按《佛说四十二章经》的说法,可分为恶人、善人、持五戒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三世诸佛、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等十种境界,到了阿那含的境界,大致已经走出迷宫,再也不会走到老路上去了,但也不能停止进修。因为迷宫之外尚有妙境。迷宫里面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当一个人陷在迷宫里,深感绝望时,你知道说什么都是错,于是什么也不说,眼看着他自暴自弃,不是更错吗?如果反倒告诉他:“放弃吧!你完蛋了!”那就错得更厉害了!

真正的佛法也许就像走出迷宫的方法一样简单,走着瞧,别趴下!而佛法的精神就是善心引导。讲的佛法不一定是真的,一颗善心却如假包换。那么讲的佛法到底是不是佛法呢?大概就像佛祖所说:非法非非法。

其实,不仅讲佛法是如此,讲任何学问,都是一讲就错又不得不讲。好比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传授成功之道,可能没有一句话讲出了成功之道,但只要能让孩子不自甘堕落、积极行动,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什么也不讲,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如果对孩子说:“傻瓜你认命吧!安心过你的穷苦日子吧!”这就更不像话了。

所以说,佛祖讲的不一定是佛法,又不得不讲;南怀瑾大师讲的不一定是佛法,也不得不讲。笔者无事可干,只好跟在后面胡说八道。

要把“非法非非法”讲得让人深信不疑,这却是真功夫。其中包含了对人性人情的透彻了解以及俗世的一切谋略和技巧,无论《孙子兵法》还是《太公兵法》,无论是经国之策还是处世之方,与之相比,都不过是小儿科。所以学佛法的人即使学不到佛法,学到这门功夫,就非同小可。

《圆觉经》也是“非法非非法”,千古以来,却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一是文字美,读来朗朗上口,当歌词唱出来,更是动人心扉的梵音。二是意境美,其宣示的清净真如的圆觉境界让人神往。三是内容含蓄蕴藉,让人在似懂非懂、有得无得之间,越是细细参悟,越是意味深长。

佛经有一个极妙的地方,无论哪种典藉,讲述的风格、内容虽不尽相同,精神却贯通一致,好比一江之水,从整体来看,它是水;截取其中一段,还是水;舀出一勺,仍然是水。而且水的性质一点不变,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它润喉解渴的功能也一点不变。这一现象在其他学术流派并不多见,比如儒家、道家思想,不仅本派学者之间的观点经常前后矛盾,某个学者自己的观点也经常驴唇不对马嘴。但佛经千万部,却不存在这种情况,岂不是奇迹?

《圆觉经》起首这段文字,不足百字,却包含了佛家精神的全部。只要悟透这段文字,就足以成佛。当然这并非易事。学习这段文字的第一步是把文字的意思搞懂,至于悟到何种程度,尚需假以时日。

“如是我闻,一时”这几个字,每部佛经的篇首都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佛祖释迦牟尼讲佛法,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他圆寂后,弟子们担心后学者无所依凭,决定将佛祖所讲的佛法集成经文。当时证成阿罗汉境界的弟子共有500余人,其中阿难“多闻第一”,记忆力极佳,所以由他如实记录佛祖所讲的内容及说法时的场景,由其他师兄弟共同参证认可后便成经文。由于集合了大家的智慧,所以佛经绝少差讹。这也是各种佛经精神贯通一致的主要原因。后世的译经者也继承了集合众智的好传统,例如大唐玄奘法师译经时,集中了全国最有智慧、学识的学者共三千多人,其中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宏大、高层次的结集经典的工作是十分罕见的,把佛经喻为智慧的结晶,一点也不夸张。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