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二集) 2005/3/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32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刚刚讲到了「爱惜物命」,所有的东西都应该要爱护,而不要糟蹋。所以《朱子治家格言》教导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问小孩说:米从哪里来的?他说:从厨房来的。接著又问他,厨房的米又从哪里来的?爸爸妈妈买的。爸爸妈妈又从哪里买来的?从超市买来的。超市的米又从哪里来的?这样把它推回去,他才知道一颗米到他的手上,甚至於吃到嘴里,是多少人的付出,多少人的心血,才有可能成就,也让他感受到确实这个社会是个互助之体。所以首先要感谢农夫辛勤的耕作,还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帮忙、运输,然后父母的辛勤劳作赚钱,我们才能够买到这些米。 真的会教的父母,会藉由一些带孩子出外的机会,让他去看看农夫在耕作,在那里汗流浃背,而且还要好几个月才能收成。当孩子能够有这样的情境去感受,他就能体会到「锄荷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当他能有这样的态度,每天吃饭他也能够感谢农夫辛勤的耕作,及所有付出的人,他用这种感恩的心来吃饭,来爱惜食物。相信他这样的态度,那一碗饭吃下去的效果好不好?那一碗饭的结晶可能会相当的好。 除了对饮食方面要爱惜,对一切物也要节俭,「勤是致富根,俭是持家本」。一个家庭要维系得好,一定要节俭,当然要能致富,一定要辛勤劳作,绝对没有白吃的午餐。《易经》里面有一卦就叫「节卦」,节俭的节,从这一卦当中也非常的微妙,在它的爻辞当中有提到,「甘节,吉;安节,亨;苦节,贞凶,悔亡」。节俭的态度还有境界不同,假如我们节俭的时候非常甘之如贻,那是大吉。当我们在节俭的时候想到要让孩子做榜样,想到我们节省下来就能够让更多的人不会饿死,当我们是这样的心境去节约,那会非常愉快。当我们轻物质,重精神生活,自然你的物质需求就会愈来愈下降,而不是刻意的。所以我们也不要一下子要求亲友,马上食物的享受降到很低,这样他会生烦恼,我们道法自然就好,等到他充满法喜,自然欲望就会慢慢放下。所以在春秋时候颜渊,孔夫子非常赞赏的一个学生,他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个中境界也唯有契入才能感受,他能够甘节。 再来,「安节」,在节俭的时候也满理得心安,不会觉得很勉强。你这样的态度,「亨」,人生、家庭满顺势的。但是假如在节俭的时候觉得很痛苦,受不了,那就会去挥霍,所以「苦节,贞凶」。你看到一个父母在很奢侈花钱的时候,可不可以断定他的家庭以后的结局?看得出来。古代的人非常的有智慧,可能看到人的一举一动就可以断言他人生的吉凶,这是确实不虚。 在《左传》里面也常常能够印证。有一次秦国的军队经过周天子管辖的地方,结果秦国的军队,因为按照礼仪必须要下车来,很恭敬行走过天子所管辖的地方,等经过以后才再上车。结果这些秦国的军队下了一下,很不耐烦,就又跑上车去了,对天子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旁边有个读书人马上就说了:秦国这次打仗必败。后来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因为没有恭敬心,一定会傲慢,而兵书上说的「骄兵必败」,从他们的整个言谈、举止就可以看出吉凶。到时候就会后悔、会败亡。我们看到荒淫无道的君主,国家都会亡掉,家庭亦如是。所以要爱惜物命,相当重要。 而当我们在节约、节俭的时候,也是在断自己的贪心。这十条善事,在做的当中不只利益他人,更直接的利益自己,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当我们能够处处爱惜物命,就不会伤害,不会瞋恨;当我们能够舍财作福,这个「舍」就能舍掉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悭贪,确实利人一定利己。所以,「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现在看下一句经文: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我们也很欢喜,小朋友学习的这种气氛这么高昂,所以我们的晚年不会被抛弃。这一句经文很重要的一个教诲就是在家庭、在与人相处当中要懂得舍,不要常常与人争夺。我们也了解到,现在整个家庭、世界、社会的病因在哪?就在处处相争。家庭相争,家庭失和;团体跟团体相争,冲突;国与国相争就战争,根源都在争。争提升就斗,斗提升就战,战提升就变什么?末日到了。所以根源在不争,而不争又要从不自私下手,从懂得舍,从懂得让,来提升自己德行。 圣学几千年的教诲,从来没有教我们一个「争」字,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在什么时候才有一点竞争?在射箭的时候,因为透过射箭,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但是射完箭,假如我们射得比较准,马上要跟我们的同学、朋友说「承让,承让」;下来的时候,还要请人家喝一杯酒,「真是承让,承让」。所以确实没有教竞争。当真正竞争下来,就会发生兄弟阋墙,兄弟走上法院,现在这种情况多不多?多!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也提到,「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当为人长辈很刻薄,把家族很多的钱都占为己有,这样的财富很难绵延下去,可能果报都会很快就把这个钱给报光了。在「兄弟」这一伦当中,我们也提到,「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为人长辈要高瞻远瞩,「争」只会让自己德行下堕,只会让家庭失和,只会让孩子学到错误的做人态度。 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庆、田广,他们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分家了。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这棵怎么分?三个兄弟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田真毕竟有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我们兄弟分家,现在又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失和,这种不仁爱、不友爱,它马上就枯死了」。田真想:我们不能比不上这个树木,应该要友爱才对。所以把这样的感受讲给他的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从父母这个根出来,父母应该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后来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过没多久又活得很好。所以确实万物都是有感觉的,连树都可以感觉到分离之中所形成家庭的失和,也能够感受的到当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团结、都和睦,一定会欣欣向荣。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以和为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