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三集) 2005/3/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33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早上提到了,在人与人当中要懂得舍、懂得让,处处能礼让、忍让、谦让。这些让的态度,我们都可以在五伦关系当中去观照、去落实。我们看到父子之间,也要以礼相待,彼此之间,比方说父母在训诫我们,「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也是忍让的态度。再来,父子之间也要懂得谦让、谦虚,假如父母在孩子面前很骄傲,孩子会学到不好的榜样。还有父母对孩子讲: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你父亲更聪明的了!这样的话讲出去,孩子也会很傲慢。 再来,君臣之间我们当然要礼让、要忍让,也要谦让,因为谦让也能够让属下对我们产生恭敬之心。而谦让的风气带动起来,整个团体气氛也会相当的好,彼此互相尊重,彼此互相肯定做事的价值,他的工作岗位,那样就会一团和气。再来,夫妻之间也是要做到礼让、忍让,还有谦让,兄弟、朋友亦如是。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才能够提起正确的态度。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当我们不希望他人对我们言词上有毁谤、有批评,那我们也不应该去毁谤、批评他人;当我们不希望他人在行为当中冒犯我们、控制我们,我们也不应该去冒犯、控制他人。甚至於是起心动念,假如我们不希望别人有害我们之心,我们也不应该起害人之心。处处能这样去对待他人,自然我们就能够掌握做人的分寸。 有只狗刚好跑进了一个空间里面,这个空间四面都是玻璃,它一进去就看到一只狗很凶,它就马上对著「它」狂吠。结果一狂吠,四周所有的狗都也对它狂吠,它更不甘示弱,就继续死命的在那里狂吠。到最后结果如何?到最后它累死了,那只狗就这样死掉了。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反思到,当我们觉得周遭对我们都很不好,周遭的人都常常对我们发脾气,其实我们要反观回来,所有人所面对的人事物很可能都是自己心的反射。当我们常常以恶脸对人,这个镜子回照回来,绝对都是恶脸向我们;当我们时时以笑脸迎人,也将得到别人笑脸对待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到底周围的亲朋好友面对我们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脸孔?我们用这样去思惟、去观照,就知道如何再去修正自己,再去提升自己。 我们到佛寺去,一进门,在天王殿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所表的意境是在教导我们什么?看到弥勒菩萨的脸孔,就知道要笑脸迎人,成喜悦相;又看到弥勒菩萨的肚皮相当的宽大,他也告诉我们,应该生平等心,应该大肚能容。所以我们也时时以笑脸迎人,将会有不同的人生产生。当然,那个笑不能皮笑肉不笑,这样会有反效果,要打从心里笑出来。我们学佛人应该都可以打从心里笑出来,因为这一生闻到当生成就的法门,这一生已经值回票价了,不求其他的事情,以后有的都是多的、都是捡到的,都会很欢喜。 当我们以一颗宽恕的心对别人,人际关系一定会有很大的转变,所以『将加人,先问己』。我们时时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应该「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当我们能以宽恕自己的心去包容别人,一定会结交到非常多的朋友。诸位同修,我们一天宽恕自己几次?多少次?这是个很大的数字,N次。但是别人假如犯过失,我们可能就很生气,可能就跟他过不去,这样太不公平了。所以我们换个角度,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那就很容易包容,很容易接纳。进而我们再尽己的本分去帮助他、去引导他,那将会广结天下之士。「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假如我们以责备别人的这种心境,这种比较严苛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将使我们的过失可以不断减少,所谓「德日进,过日少」。 其实很多的障碍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往往都是求不得,只会要求别人,没有要求自己。当我们能宽恕别人,而只看到自己的本分,整个人生态度就会不一样。因为只要求,每天都患得患失,能看到本分就会天天尽心尽力;当我们天天尽心尽力,自己就会有所成长,就会有成长的喜悦。而在我们尽力的过程,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依报马上就随著正报转过来。 在孔夫子的教诲当中,常常会提到如何做个君子。在《中庸》里面就提到,「君子之道四」,君子有四个要去观照的重点,「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夫子很谦虚,他说他这四点还没有做到,其实夫子已经做到了。我们来看看,当我们要求孩子要做到的,我们首先先问自己,我们对父母有没有做到对孩子的要求;假如我们希望孩子孝顺我们,听我们的话,请问我们有没有做到听自己父母的话,有没有孝顺父母。当我们这么一想,就知道自己还缺少的是什么。 「所求乎臣以事君」,当我们希望我们的下属能够听话、能够努力、能够尽忠职守;我们对於下属的要求,请问我们自己在事奉领导人的时候,自己做到了没有?所以时时能先看到自己的本分,这样就能自我提升,又可以给部属、给下一代当好榜样;确实君子之风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要求自己。接下来,「所求乎弟」,希望弟弟怎么样恭敬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先想到,我们有没有恭敬长者,恭敬长辈?「所求乎朋友」,我们希望朋友怎么样爱护我们,怎么样关怀我们,请问我们自己对朋友是不是已经先做到了?人事事可以这样去思考,将会把人生很多的缘分都能够圆满,所以不要去要求他人,因为再怎么要求,当求不得的时候只有自己痛苦。 有个女士,她来听完课回去以后,她就对她男朋友说(因为两个人闹别扭,起冲突):那件事是我错了,对不起!结果她男朋友听到她讲对不起,整个脸色非常惊讶,然后对她说:明明就是我不对,你还跟我道歉,那我不就不是人了吗?所以我们不要常常看到别人过失,要反过头来反省,我还有哪些不足?反而这个态度一提起来,身旁人的惭愧心都会被调动起来。所以「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下一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