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14集(4)

财富的道理,最重要的是看我们所积累的福分有多少?比方说,这一生假如命中可以赚一千万,现在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去算命准不准?不准!那因为我们都是修行人,所以算不准。大部分的人去算命,讲到一半的时候,当

  财富的道理,最重要的是看我们所积累的福分有多少?比方说,这一生假如命中可以赚一千万,现在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去算命准不准?不准!那因为我们都是修行人,所以算不准。大部分的人去算命,讲到一半的时候,当事人眼睛都瞪很大:你怎么都算那么准!因为一般的人都是小善小恶,所以他命中的富贵都是加、减,但是还有乘跟除。比方说,他做了小善,加五;做了小恶,减五;做了大善,乘以五;做了大恶,除以五。所以变成一千零五,当然很准,变成九百九十五,也很准,频率不大。假如做了好事,大的好事就乘以五,而且不只在财富当中有这样的果报,自己的智慧不断提升,所谓福至心灵,然后又垂范后代子孙,你看这么好的事,干嘛不做!

  我们看到范仲淹他的福报很大,他统统给众人享,自己的俸禄奉养了三百多户亲族。连过世的时候,因为他的钱都有预算,一拿到手都不留财,都布施出去,所以过世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当场有很多的好友成就了这件事情。可是他这么样的去帮助别人,去布施,却造就他的家族八百多年都不衰。我们在二00二年,在山东曲阜有举办一个「全球华人读经会议」,那场会议当中,请了范仲淹的嫡传后代到现场来当贵宾。当他站上台去,唱了一首歌,叫「岳阳楼记」,他后代子孙把它谱成了曲子。当他唱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我们听到这句话,也可以感受到范仲淹在天之灵也会非常安慰,非常踏实,他说我当初的决定,当初经营人生的态度,完全正确。

  所以诸位同修,你们希不希望八百年以后,你的后代子孙唱着你的教诲?希不希望?怎么这么小声?希不希望?希望!「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诸位同修,做人要不卑不亢,不亢是不能骄傲,因为一个人的成就都是众人所支持的,所以我们要谦虚;但是不可以自卑,因为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要常常鼓励自己,我有如来智慧德相。杨老师因为到中国去,她本身也都是从事公务员跟教学工作,有很多的事务都没有接触过。但是每一次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也都是告诉自己,佛陀说我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定可以突破。就是有这种坚毅的态度,往往学什么都可以把困难突破过去。

  杨老师也是四十几岁才开始学计算机,但是我看到杨老师学计算机,我很佩服。当她搞不清楚的时候,可以跟计算机耗三、四个小时,隔天我从房间走出来,杨老师还坐在那里打,这是我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开始观察,为什么杨老师能有这么好的耐力?从学书法当中锻炼出来。所以,学才艺不能学杂,杂了以后什么都不专。当你学一门艺术,一门深入,除了把这个艺术学好以外,所有学习的正确态度都形成,这个耐力、毅力、专注都可以放在往后学习任何东西上。因为在学习这个艺术的当中,对于整个艺术的敏感度就特别高。所以杨老师虽然没有学过所谓这些网络的图画编排,但是只要一看,就觉得这里不大协调,那里不够好,很多专业的搞网络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我们从果上也要了解,原因都在一门深入的效果。

  所以诸位同修,让孩子学艺术,不要学一大堆。才华的成就就好像挖井一样,今天你是开一百口井,然后都没有探到水,还是一口井探到底,水源就冒出来。而这一口井的水又通任何地区的水源,所以你再学其它的艺能,就会显得比较简单。而孩子要把才艺学好,还要先把一个前提的根扎好,中国话讲「德才兼备」,为什么要讲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假如一个人很有才华而没有德行,会有什么结果?他这一生可能被自己的才华害死了。

  我们在深圳遇到一个书法家,他比我大两岁,也很年轻,他花了非常多钱去请教很多「名」师。什么名师?有名的老师。请教有名的老师,一定要带什么东西?要带钱!所以他花了很多钱都没学到真本事。诸位同修,要花很多钱去跟这个老师,代表这个老师看重的是什么?钱!当一个人利摆在前面的时候,他的德一定摆在后面。而所有艺术要想达到高峰、达到高点,必然是跟他的德行相互呼应,他的境界才能不断提升。所以,真正很重视钱财的老师,绝对只有名无实。很多家长他会误解,好像有钱才能学到东西,错了。

  当他已经钱都花光了,穷途末路,因为他是确确实实只希望把这么好的文化艺术传承。所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后来遇到了他生命当中最好的书法老师,而这个老师不只没收他钱,还让他住在他们家,给他当面教导。而在教导当中,他的老师跟他讲了一段话,对他影响很大。他老师对他说:我现在把从王羲之传下来的笔法,我现在教给你,但是假如你没有德行,我教给你是害了你,因为这个笔法只要你会,你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名利双收;而当你名利双收的时候,也就是你人生危机出现的时候,当你那个时候不懂得谦卑,不懂得礼让,所有的嫉妒障碍都会向你袭来。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的艺术家盛极之后,衰败下来,都会非常潦倒。一在高峰的时候,花钱花得很凶,不把钱当钱看,往往掉下来之后就一蹶不振。所以他的老师对他这样的提醒,他就非常重视自己德行的修持,他在教学当中也常常义务来指导。我还曾经请他到海口去帮我们讲学,他都一文不收,甚至于还买了很多的毛笔去送给我们中心的这些老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