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问题,十念就可以往生,唯独除开五逆和毁谤正法,《观经》说五逆都可以往生啦,这里为什么五逆不行,这很好解释,因为多了一个毁谤正法,五逆还可以往生,五逆加上毁谤正法除外,这一条他不适合。毁谤,毁的意思和谤一样,就是把其人的罪恶说的过其实了,就叫做谤。别人的话不是不可说,但是不要过实,添叶就成为谤,谤的是法,谤的是大德,你的罪很大了。五逆可以往生,加上谤正法就不能往生。有人设问,如果有人谤正法,不五逆能不能往生?五逆不谤正法可以往生,只谤正法,他没五逆,可以不可以往生啊?一般人只想,这总是说说而已,他没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等,那么他可以往生了吧,恰恰你想错了,不行。这是昙鸾大师说的,二祖啊,为什么,他没讲理由。讲了一个事实,将来地球大爆炸,地狱空了,地狱的人都解放了。但是谤法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换个地狱,转移了。还有地狱,为什么呢?毁谤正法罪极重,别讲理由了,为什么罪极重?佛法都是有据有理的,没有武断的,我的法触犯了不行,不是这个意思。昙鸾大师说的很好,为什么会犯五逆呢?就是因为没有正法,如果人知道因果报应,为善得福,为恶要受报,解除贪嗔痴,闻见了正法,他就不会五逆了。五逆根源在于没有正法,因此谤正法你的罪比五逆还重,这就跟观经分别解释了。 下面还有个解释,又一个新的意思,是善导祖师的,他这更慈悲了,是谓由此愿故,使众生首先警戒不要犯了这样重的罪,所以说五逆、毁谤正法,这两个罪太重了,不得往生,不是说你犯了这个罪,我就不摄受你了,你如果犯了这个罪,你还可以忏悔,你还可以得到摄受。但是生了之后你有三种障碍,在莲花中不能开,看不见佛和圣众,听不到正法,更不能供养诸佛,没有别的不好。日本佛教也说唯除五逆毁谤正法是什么原因呢?是对没有造的人来说 的,没有造这个罪让你警戒,不要造这种罪了,是止恶。已造者,你能回心向善忏悔念佛,还是摄取,没有遗漏。弥陀的大愿是摄受无尽,善导祖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迦牟尼佛所以到世间,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本愿海的功德,所以善导祖师,对净土宗的看法,释迦牟尼佛在世间出现就是为这个来的,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 上面看来两个矛盾,一个说不行,一个说也不行,到底怎么样?我们可以这样看,《论注》之说,正符如来,抑止之说,令人千万不要谤法,不五逆十恶。《论注》说:"此生愚痴人即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这样愚痴人他在那儿毁谤,他还有发愿求生净土吗?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不得往生,《观经》所说的当然成立,既然谤法,他怎么能往生,他认为佛法都是不对的。《观经疏》是显弥陀愿力是无尽的,五逆谤法果然临终还能念佛,忏悔发心,你还可以往生。这一种人亿亿之中难得有一两个,你想想看,他的观点,他的思考都是不赞成,最后会很难得,所以两说并存。 最后就是赞叹第十八愿,善导祖师的话在里面啦。《甄解》说:"四十八愿虽广,悉旧第十八愿。"遍摄一切,所以说:"谓由此愿故",因为第十八愿使众生生到无三恶趣的国土,没有恶趣,不再生到恶趣,都相好,都有神通;而且都还得到灭度,圆一切德,消一切障,入光寿海故;无量光、无量寿,大智慧海之故,所以此愿就是摄受众生,都能得往生的愿。所以《笺注》说,这一愿是大愿中的王,所以这个愿就显出弥陀的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大愿之海是一乘,一切众生让他成佛,这个愿就指出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功德,名号是什么呢?名号就是佛所证得实德。声字皆实相,实相是密教的话,声音和字,也就是说在"大楞严"三昧境界中,《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先是破妄,后来地水火风空都是性德,妄了就是真,声和字都是实相。因此持名的功德就是佛的果德,而且声字就是实相,所以第十八愿的功德不可思议。下边讲闻名发心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命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做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这是闻名发心愿,临终接引愿,书里引证的比较广,我们把重复的和差不多的精简掉,我们挑选一点,精简一点,适应时间,关于发菩提心,我们把元晓师在《宗要》解释,拿出来给大家介绍,因为他非常重视《无量寿经》。元晓是朝鲜人,《无量寿经》的注释中国古代就有两本,另外两本都是朝鲜人,一个是元晓,一个是憬兴,我们国内对《无量寿经》的研究不足,现在我们要回头。元晓对净土宗的著作还不只是一本。朝鲜佛教是不错的,禅宗也是不错的,当时水平很高,觉悟很高。元晓《宗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特别重视发菩提心,所以拿来给大家介绍。他讲了两种:一者随事发心,二者顺理发心。"随事发心"在前边,《往生要集》里是"缘事菩提心",这叫随事发心;"顺理发心"在《往生要集》里是"缘理菩提心",也是密教的胜义菩提心,殊胜的。第一种缘事菩提心,也叫行愿菩提心,和四弘愿是一致的,烦恼无边誓愿断之,是如来的断德正因,善法无量愿悉修之,愿去修,这是如来的智德正因,很大智慧,众生无边愿悉度之。第三心者,恩德正因,对众生有恩啊。所以三个德,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无上菩提之果,无上菩提圆满证之。这样三心,就是无上菩提的因,因、果既然是一个因一个果,当然是不同,但是两个都无所不包啊。经中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发菩提心,当初发心是一种,毕竟成就又是一种,初发心是因,毕竟成就是果。这两个虽有不同,但是两个没有分别。你有这个因定得这个果,从黄河的这个因发源起一直流到大海,从地图上看大海和黄河不都是一片水吗?哪能划出界线,都连着,一个是果,一个是因,毕竟发心二无别,黄河的水毕竟流到大海。如是二心先心难,这两个心中,初发心难,所以我们要珍重自己,真要发菩提心,千万护持,不要退。咱们第一班的毕业生就有,要好好护持。如是二心,在这烦恼恶浊中,你能发起菩提心,火里生出莲花一样,如是二心,先心难。我既已经发心,你只要护持就可以了,但是你能在这种情况下,叠说纷纭、群魔乱舞,在这种时候,你能发出正觉之心,正的觉悟这很难啊。"自未得度先度他",大乘心先要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对初发心的人要顶礼,所以发菩提心很重要。这样就是发菩提心,这个心的果报己成佛果。但是有华报,华报是往生净土,菩提心量广大无边,无有极限,所以得到往生,只为花果成佛作为实果,这个就是随事发心。断德,智德、恩德,顺理发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相信,有的人读了并不信,得到美金,不当是梦幻,是命根子,没有真理解,要真相信,非有非无,离言绝虑,原理是很高啦。不是前头,很难啊,比成佛还要先受顶礼啊,这个更不容易。非有非无,离开两边。一般人不是着有边,就是着空边,佛说诸法空,未空诸有故,若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讲诸法空是干什么?着有就是空,就是执着"有"就是空。你着了有,佛就没法度你了,所以是非有非无,不落两边,是边见。见惑中头一个是身见,第二个是边见,落在两边,不是此,就是彼,不能圆融非有非无。离言绝虑,离开言说,没有思虑,绝虑,思虑之路绝了,所以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是行不到的地方,若是你所能达到的地方,你怎么走不到地方呢?你得除尽有所得心。《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所得、有所求,好的是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说法等等,这都是有所得心。离言绝虑,依此信解,以这样的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没有烦恼善法的区别,不见烦恼和善法。不是无,而是不见,不见什么?不见他们的分别,而不拔无可断可修。一个老居士说这里错了,拔无是什么?日本人和高丽人的看法,在译注中拔无就是排除,拔不就是排吗,无不就是除吗,不排除,不见有烦恼善法,但也不排除有烦恼可断,有善法可修。有人说有烦恼可断,有善法可修,有人看到烦恼、菩提的分别,没有分别,没有可断可修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