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发出清越的响声,那是天风吹过山洞而致。 大地的坑坎变化无常,解脱的法门从未有变。 假若远公度生的悲愿未尽,乘愿再来我也是等不到了。 如果现在重新开创东林道业,我还赶得上追随远公的步伐。 愿神灵长久护持东林道场,愿东林的法运恒久长存。 我已完成此生使命,只待往生西方极乐,从此离开浊恶世界。 【赏析】 禅宗与净土宗这两个修学法门在中国的创立与弘传已逾千年,成为彰显震旦国人大乘气象、形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两个重要的佛门宗派,两者相辅相成,应机化众,浑然天成。可是由于众生分别心与我法二执的作用,许多人在其间纠结困惑,也成为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上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正如《金刚经》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无高下,全在应时应机而已。关于这个话题,祖师大德们婆心一片,有关著述言论车载斗量,不可计数。无奈众生福薄慧浅、障碍深重,偏偏坠在此坑中不愿意出来。憨山大师临终时,有徒弟请他交代遗言,他说:“金口所演,尚成故纸,我又何为?” 祖师此言是对众生垢重障深的无奈,然尽其一生,内修外弘、扶危济困,又何曾有一日弃众生于不顾。憨山大师晚年离开吴越繁华之地,沿江西行,来到风景秀丽、闻名遐迩的庐山,在五乳峰下筑庵修净,效仿远公六时刻漏,一心一意,专门修研净土法门。《东林怀古》就是他初来庐山时的感言。 憨山大师一生工于诗文,著述颇丰。不同于以往那些充满禅机妙语的作品,这首《东林怀古》用近乎浅白的语言风格,以挚诚恳切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白莲社前贤的仰慕。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从篇首到“光容如在眼,梦寐相追随”一句,发思古之幽情,对远公及诸贤开立白莲社、专修净业的史实作了一番深情的回眸,表达了自己“梦寐相追随”的情怀。从“垂老始攀陟”至“至道无改移”句,是作者对自己临老入庐山的所见所闻,这种跨越千年的追思令作者感叹不已,甚至唤起心中的一丝“余悲”,唯有对“无改移”的“至道”的信心能将这种悲情冲淡几分。第三部分是自“师有未了愿”句至篇终。承上句对“至道无改移”的信心,第三部分所营造的意象陡然明亮起来。“山灵久呵护,神运常在兹”,呈现的是何等博大的胸襟;“我已毕命待,浊世从此辞”,呈现的又是何等潇洒的气度! 宋朝真歇清了禅师在《净土说》中提出一个观点,他说净土往生一法,专接的是上上根器者,然后兼带引导中下根器的修行人。华严宗贤首祖师在注解《大乘起信论》的时候谈到,有三种根器的人对应三种修法:修忏法,来忏除业障的是下根器所修;修止观是中根器所修;以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上根器所修的法门。一个人要相信念佛一法,一定要对禅宗的真空有所把握,相信真空产生的妙有,就是上上根器了。所以般若系经典中也讲到,对上根器的可以说空,对于上上根器的,就得说妙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