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导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4)

空不异色:是说空无自性的物质,与空的实相当体是一;色相,原本是空,最后是空,毕竟是空。所有物质,把它分到不能再分,小到不能再小,最后就会证实是什么都没有。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应

  空不异色:是说空无自性的物质,与空的实相当体是一;色相,原本是空,最后是空,毕竟是空。所有物质,把它分到不能再分,小到不能再小,最后就会证实是什么都没有。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应该是很容易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什么状况下色即是空?用般若观照,有、没有,都不分别,只是一心。在大圆镜智之下一心圆满,有、没有的问题根本不会发生。一种摩诃般若的心灵状态与镜子一样,当机全现,过后无踪。如果用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分别取相,空即是色。

  空是没有自性,无可寻觅,无能把捉,无可认知。如果为了说明空的道理,从前言、序论、大标题……用种种观点来叙述,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空论,结果空何尝空?很多人说空是什么都没有,这叫恶取空见。空不是没有、不是断灭,而是大宇宙唯一的真实与永恒。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缩短语气一笔带过的话。色、受、想、行、识是五蕴,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剩下的受、想、行、识也都是这样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理既相同,所以一笔带过了。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法有色法、心法。心法一念三千,色法无量无边,而它的真相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我。法是空无自体的,好像水结成冰,并非是新物质的创生;当温度升高以后冰化成水;温度再升高水蒸发了,也不是生命的消失。因为万生万物无不以空为素材,无不当体是空,所以在这一真法界里,既没有真实事物的新生,也没有毁灭的现象;既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生起,也没有一个真实独立的实体毁灭,所以说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海水一味。庄子说「道在屎尿」,有人认为这是大不敬,说脏话,污辱真理,其实真理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真理是普遍的,不是局部的。如果真理是特殊的,那是三只腿的鸡,虽然稀奇,与大众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所谓「道在屎尿」,是说真理是普遍的、唯一的、绝对的,根本没有第二、第三,触目菩提。既然原本不生,最后无有可灭。真理不出于法界,法界无限,也就是时空无限。万生万物,一切现象,都可画个「o」来概括,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也即是由空所显,万象皆空。

  经云「三千及大千,如海一沤发」;海能现沤,沤不离海。在一真法界里,有什么垢与净?有什么增与减?新结成的冰块并不表示水中多增加了一块冰,冰块溶解了也不表示减少了冰块的实质。

  简单地说,一切万生万物无一不是由空里来而又向空里去,亦即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空是无限生机和一切发展及开创的势能:一切由空里来,一切又向空里去;从空里来,不占地方;回到空里去,乾净俐落,这太好了。我们正确理解了空,就不会愚昧、颠倒,就不会错认、谬执而逍遥自在了。

  般若心经讲的是般若,般若的素描就是以下的经文: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这就是般若的素描。概括地说,般若的当体是个「无」,是个「无无」。因为执有则有限,无无乃无限。原本无、当体空、毕竟不可得的绝对法性,就是般若的空性、法身的素描 。因为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身体、意识啊!须知般若见不因眼, 听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显实相──生命的真相。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佛法乃生命之学,不必去讲道理,不必去求道理,只要证得了生命的实相,就会清清楚楚地证得:自他不二,物我一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些都可以证实,而不是在讲空话。

  在指月录中:有位洞山良□禅师,童年出家,师父教他念心经,教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说:暂停!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经上怎么说没有呢?他的师父愣住了,说:你不同于粥饭僧,你是禅宗的根器,到南方去参禅吧!以后就成了禅宗的大匠。这显示了什么呢?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固然好,疑也不坏;因为你不疑,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问题就会压倒你。学法也是一样,要是没有问题--不疑,又怎会有悟?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禅宗要我们信有一个真实--只此一事实的真实。要我们疑,有问题,即使辩论都没有关系。证道歌说「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界,不仅可解释成范畴、界限或区域,主要是指根、尘相对的作用──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作用:眼对色的感受,耳对声的感受……这些六根对六尘所发生的一定作用就叫界。六根、六尘加六个作用,就是十八界,十八种现象。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又是一笔带过,无明到老死,就是佛法讲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就是构成我们生死轮回的十二个要件。因为「无明」,就有妄作而产生情感上的「行」。由行产生「识」。有了意识就随缘受胎,刚刚受的胎叫「名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