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导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

心经,耕耘导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 导师法音: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讲于台北市

一、经名解释

二、般若性质

三、经文浅解

 (一)实相般若
 (二)观照般若
 (三)方便般若

四、咒文音义


  任何一种有系统、有义理的文字,都是由外举决定内涵的,经典也不例外;因此当我们 了解了这一部经典的标题之后,也就会了解它的旨趣了。这里我们首先要讨论: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经名解释

  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乾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 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像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V.,别人也懂。

  波罗:正确的读音是「巴拉」,是彼岸、对岸,且含有解脱的意义。

  蜜多:正确的读音是「咪达」,是到达的意思。

  我们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也是简称和具称。「多」字只是在强化语气。有些人不懂,平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多了,他以为这是一句,经名则是多心经。佛法讲求一心,哪里有什么多心经呢?这就不正确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经名的全称,意思是:透过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之心要的经典。在基本上,我们对心经应该有两种认知:

  一、心经是藉着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

  二、心经是指靠着这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这一类经典的精华、心髓。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心髓,也是藉着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的叙述。 因此这部经在中国流传最广,时间也最长。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这部经获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我们在此只讲般若波罗蜜,而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六种解脱法门。六种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又叫六度,度即前进、到达。这六种法门,都可以使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以六度为总纲,发为万行,即所谓六度万行。

  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不谈其他五种?大智度论讲「五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没有般若波罗蜜,只能创造疑福,可以上升天堂,福报享尽依然堕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既是解脱的必须条件,也是解脱的足够条件。

   般若波罗蜜涵摄余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有了般若波罗蜜,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的时候,当下离能所、泯理事、三轮体空、不种因、不造业、直证解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