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离开般若波罗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为来世造福,而无裨于解脱道,所以般若对解脱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般若性质 般若,又可分三种性质: (一)实相般若 就法的实性、法的实相来讲,叫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法的现量和证量,佛的「法身」的当体。 (二)观照般若 虽然在观察,但不是用分别心,不是用第六识,而是用般若。用第六识,叫做取相分别,用般若则对境不起认同心,所以叫观照;而观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观照实相的当体。 古德说「万事万物,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分析谓之空,菩萨眼见菩提、眼见佛性。」 眼见佛性,你说什么不是佛性?如果用观照,那不用分别,当体即空。所以我们可以了解: 般若不但是实相的本身,也是一种眼见佛性的观照法门。 (三)方便般若 所谓「舍方便无究竟」,说到真理的究竟处,是无法开口的。否则,有你能听,有我能说;有能知的你,有所知的法;这与不二法门岂非南辕北辙?所以谈到真正的佛法,没有你开口的余地,才一开口,早已不是真实的佛法了。但要启发人们的觉性,是需要一把钥匙的,这就是方便。例如:文字般若,文章写得称性,让人读后茅塞顿开;说法辩才无碍,使听者断惑、除疑,走向光明之道,这都是方便。语言三昧、文字三昧都是方便,乃至禅宗的擎拳、竖拂、棒喝也都是方便。 般若大致有这三种性质、三种作用: 实相般若是真理的本体,圆证佛性,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 观照般若是以自己的摩诃般若,来照见自己的法性。有个很好的比喻说「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一样,自己发光,照亮自己的存在。所以摩诃般若所观照的就是自己 。 方便般若,就是逗机说教、因病与药,以种种法救种种心的善巧方便了。了解了这些,再讨论下面的经文,就感觉很亲切、很简单、很明白了。 经:古时印度人叫「速达辣」,音译为「修多罗」。中国也有四书五经,经典就是金科玉律,是人生的轨范。而佛经则是生命解脱路径的指标,有如气象报告的经纬度,是最直截了当、最标准、最不会使你迷失的路线,循着这个路线前进,就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三、经文浅解 下面讲经文: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 一、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 二、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这里虽没有明确的标示,但两种意义都有;而在此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 菩萨贵行,所谓六度万行;离开行,就没有证,也没有菩萨。坐在那里不动,是不能到达彼岸的。践行般若波罗蜜,有深有浅,因为践行的深浅,所以从登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从等觉到妙觉,都是由践行般若波罗蜜的深浅度来分证的,并非以任何标准来规定,也无须透过人评会议。 前面所说观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识也不离六识。法相宗的修行重点是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为「成所作智」,把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观照般若是要使六识消融于般若,产生观照作用;观照作用就是「大圆镜智」。 我们经常听说一尘不染,什么东西一尘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现在这大都市里,每一秒钟都受到可怕的污染;一尘不染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观照而不认同,它就不会污染你了。我们用分别心,就会因见取而受染:耳朵犹如录音机,一首歌听几遍,虽然没有见过歌词曲谱,也就会唱了,因为人脑有记录惯性。耳朵对声音,如胶似漆,于是就吸收了。眼睛对形象就像录影机一样,见过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见到,「喂!老张你好……」留有影像嘛!听、记、想,慢慢在原本心态的表层累积成一层原无的覆盖层,这六尘就构成了心垢,逐渐掩盖、埋没了原本的自我--真实的本心。观自在菩萨,用自觉观察,藉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行证,所发露的智慧解脱心态, 照见了五蕴皆空--一尘不立。 五蕴又叫五阴(色、受、想、行、识)。蕴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识,愈来愈多 ,于是我们从生到老,脑细胞的褶子也愈来愈多。小学毕业,只装了小学教科书;国中毕业 ,又装了国中的教材;大学毕业,又装了不同的内容,这叫做蕴,接受多了、经验多了、理解多了、常识多了,这就是为学日益。 如果我们用分别法,则色、受、想、行、识,每一样都可以写一篇很长的论文,而且大有内容,大有文章。如果我们用观照,则色、受、想、行、识,原本不存在,原本非实有,毕竟如幻如化,空无自性。空,很多人认为是什么都没有,是断灭,其实不然。佛教说空,有很多种:二乘圣人所讲的空是分析空,分来分去分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菩萨的空是当体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观的尺度来看,菩萨离二边、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执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