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唐:四无量心与正法住世

杨云唐,四无量心

  生命是人类一直想了解的课题,似乎了解了生命就能解决人的最大的问题。可是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等等对生命探索的方向与内容却有很大差异,虽然有互相参考,但都还坚持自己的方向与看法。这差别其实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目的的不同,科学家想让生命长寿,哲学家想找到生命的解析与安顿,宗教家想为生命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以摆脱现实的不足或限碍。

  然而佛教既不像科学家的“治标”,也不像一般宗教家的“治本”(虽然不见得是真治本)。然所谓的“治本”应是能“长治久安”,得到永久的幸福快乐,但佛教认为生命本身是“无明”的产物,由无明因缘而有的存在,只会随因缘而不断变异,即使有天堂,生命也无法“长治久安”,仍是离不开苦,所以佛教对生命的态度主要是为了让生命的苦得到完全的出路。

  佛教对生命的建议是——认清生命的本质,做该有的努力与负责,但这些“求生”的努力仍不能当作此生的安顿处,即使进一步如一般所说的“念念活在当下”,能不思求长寿或接受现实的继续往前走,一生无愧天地,还是未脱离因缘变异的支配,未解脱生命苦的事实。亦即,未断除生命根底的繁衍,生命的因缘就不会止息,在轮回的现实下就无法无苦地生存著。但人既有了生命,就不得不好好活著,既不能靠自杀来离苦,又不能“无欲”地不需要物质上的支持,纯住在精神世界里,而且又不该靠追求物质的满足,达到极乐无苦,知道不论苦行乐行都不能解脱苦,于是佛教提出“八正道”的建议,以“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来导引人生,以止息无明及寂静无明所之后,续而有的种种因缘,彻底除灭苦的根底。

  这套方法说给未学佛者听,大多数人会避佛教远远的,因为虽现世爱不能圆满,但对“后有爱”的期待是无法放舍的。这关键在谁都希望永远地存在著,所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成为比较能接受的说法,于是后来的“菩萨道”取代原本的“解脱道”,成为北传的显学。

  菩萨道法在流行近二千年后,大乘佛子开始回头注意到解脱道的必要性,因为若没有解脱,就根本无法如经中所言于苦中屹力不摇,能八风不动还愈挫愈勇。原来那种菩萨道是摩诃萨才做得到的。追问之下,原来那些法身大士都是已解脱的“非人类”,倒驾慈航根本是无来无去,我们若想学之,当然还是应先具足解脱再说。况且,放眼大乘教界,所谓“再来的”菩萨行者,连基督教世界也很多,我们不能关著门自吹唯有我们大乘才能“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一直以来,大乘佛子若追求解脱道就会被说成堕入二乘,失菩提心,说他们没有大慈大悲,将成焦芽败种。修解脱道者,并非失菩提心,不会就不慈悲。我们不能以自说要“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就表达真大慈悲。而这样的生生世世到底是“想当最便宜的圣人”心态,还是只是激励与劝勉,我们不可不明究理。

  到底什么才是慈悲呢?我们打开窗说,教界一直强调的慈悲,往往是说得到做不到。勉强说,慈济功德会是表现了舍己为人的菩萨精神,但教界仍不会认为这样就是菩萨道,因为说他们没有入空无我思想,仍有功绩名利之心。但我们也别以为知法就能行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结果尽是在否定他人、宣扬己德,要人归降与认同,却造成自他对立与烦恼,教界的争辩不断。这显然与“大悲者无敌”相悖。

  本文想就在慈悲大海中,掏一滴尝尝后,作一点不成熟的观点,希望教界能将慈悲与正法契合,别让佛子们眼高手低,到头来还变成以慈悲之名作攻击异派的糊涂行者。

  佛教的“正法”以什么作标准呢?这可能有很多说法,笔者认为至少应合乎“八正道”,才可称为正吧!基本上教界已有很多文章介绍八正道,以下只稍作简介:

  所谓“正”是指身口意合乎缘起正见,是正中于道的意思,简单讲就是“入于正道支流”。而什么是正道,即有八支:

  1)正 见:知缘起故,知生死轮回如何起、灭,见到八正道。破常见、断见,知无常、无我。不再是信仰教条。

  2)正思惟:如理思维—依佛陀十二因缘所教,追根究底。

  3)正 语:身口意合乎缘起四圣谛。

  4)正 业:(爱所作名为业)清净身口意。

  5)正 命:不造来世因。造次、颠沛仍不苟且偷安

  6)正精进:四正勤。随正见、正念(非随缘),正智而住不放逸。

  7)正 念:四念处,安住六触入处时离贪断爱。起修七觉分,如实知现实。渐次断欲漏。

  8)正 定:三摩地(喜、轻安、定)。不是指四禅定,而是心不受、不取。心不缘著,定慧具足。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当人欲漏断近,诸事已办,心无牵扯,才能真的念念活在当下。

  所以“正命”不是“正确维持生命的手段”而已,因为那样只是世间法,而应是如上所言“不造来世因”,即令无明贪爱之缘息灭。佛陀说正见的八正道,即是完成初转四圣谛法轮,而初转四圣谛后,以“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信净信“四不坏净”,即走向出世间的清净,而不再以“我见、我爱、我慢”杂染生命。如此净信出世间(绝对无我)为生命的出路,不再疑惑,就会入初果之破我见、疑、戒禁取。破戒禁取是因离我见故,人不再以吉庆祸福长寿为求,所以不会为了趋吉避凶寻找依恃(风水、神明之类),不会为了活命与权势而畏缩惧怕得罪天地鬼神。

  不疑、不畏,就能因信心而生起乐欲,远离一切恶见恶习,知道离贪为离苦之道,进而趋向精进修道,这就进入二转法轮的修道位。

  修道中,四无量心会渐生起。慈悲可分世间与出世间,一般世人所要的当然是世间的慈悲(予乐拔苦),即乐的需求与苦的安顿,认为谁给我越多,谁就是慈悲,谁包容我、原谅我、代人受苦就是大修行。例如佛陀受毒菇的供养而提早入涅槃,一般人就认为因佛没有嗔心,所以原谅供养者醇陀,但这只是世间角度。以佛的立场是“醇陀令我得入涅槃”,所以佛陀称之为最好的供养。佛陀不是在打妄语,一位没寿者见的圣者,不会以寿命长短为考量。当时佛陀本已年迈体衰,这机缘正来得是时候,当然是最好的供养。这同时也可见于禅宗的坐脱立亡,很多被世人认为是自杀的,但在他们是示现生命该舍即舍,不会以百岁为追求。这种似乎不长住世间度众生的行径,或许会被认为不慈悲,但他们是让世人知道什么是生命的态度与智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