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与贪爱故,世间苦是无止尽的。生命是能量的活动(亦即,五阴是大环境因缘的反应作用),死亡并非谁的生命结束,只是五阴世间因缘相的转变,而一切世间的存在都是随缘变异,即使圣人也不例外,这种以身示“法”的教示,就是慈悲,这才能提供一切苦的出路,寻声闻苦的度一切苦厄。所以维摩经说:“无我如何慈悲?曰以无我慧示人是慈悲行。”就像父母无法一直照顾子女到老,教孩子自立更生才是正道。一个到老还要祈求神明眷顾者,是还没学得人生智慧的人,到头来不得已走了,子孙还要担心他转世到哪里去了,倒不如以入涅槃之示现,皆大安心。“朝闻道夕死可也”就是说,作好人生功课,自他都有最完善的交代,才真的无愧天地。 佛陀对弟子的遗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教要众生做到的是努力修学正法,自己负责莫依赖,这样的人生才能真的自利利他,不给世间带来负担,也不给世人留下错误示范。所以佛称八正道是古仙人道,亦即自古行者都以此留示世间,清净而没有拖泥带水的污染,不像世人卸任总统之职,还在背后指指点点或自称受政治迫害。若一个人做鬼还怨后人不孝,这是他生平没有学得自依止、法依止,而还以为他人应该为他不断付出,连死后还要继续。当然本文绝不是说不要孝顺父母,而是说若我们为人父母就应该以正法留给后代,而不是用道德绑子孙。虽然道德是世间的成熟表现,而正法才是与解脱相应的,生命最终仍应归向正法才能找到出路。 从以上例子可见,慈悲不是爱的呵护,“予乐拔苦”是世间的定义;慈悲是要合于八正道的,尤其正语是教示他人以解脱的智慧,不是世间的不妄语两舌而已。而正业是对所爱取之业结,当知清理、离系,不是互相缠缚,造成伴侣追随黄泉的悲剧苦果。 为何无我才能行真慈悲呢?并不是他大公无私或会舍己为人,是他不会拖别人入于轮回苦的世间,亦即他不让世人追求以“满足”为求的习惯。世人不管是行善的好事或为恶的坏事,都有找他人“入伙”的习惯,从绩效言,这无可厚非,但从心理观察,有很多追求他人认同自我的成份。 前面言因缘,故凡事都在不断变化,但即使改变了,人无明故,不观因缘的变化性,一直还守著熟悉及喜欢的部分,这部分里潜存著个人的影子或血汗,是为我见(于十二因缘称为“无明缘行”),所以会有想继续保有及光大的希求。当这些内容得以延续,四食的满足就让五阴得到润泽滋长,这即是“行缘识”。这种五阴的作用、显现,会让自我的存在,从影子变得更趋真实,使生命更有价值。这是一般人想要的。 人因为有这种需求,而同类又容易相吸,所以自我存在的部份就容易从互相认同、合作而强化,继续延续。所谓“志同道合”、“物以类聚”,就是要满足需求。若延续得令人满意,又产生爱著,以之为我的成就,使我见更坚固(是为取),从取又激发五阴的作用(是为有),这就是十二因缘所说的“触受爱取有”。这“有”又解释成“业有”,亦即这就形成强大的力量因缘,牵引著人的生命走向,乃至命终仍会牵引下世的五阴的延续。所以说“有缘生”。 人靠重复喜欢与熟悉部分来强化我的存在,最明显的就是在“财权名食色”,一但爱染,很容易熟悉,也容易从影子的世界变成自我的存在感,而这些又是世人共同熟悉的,所以很容易找到同好,故被称为“人性之欲”。这也可解释为什么人趋恶容易行道难的原因。“古今圣贤皆寂寞”,实在是愿意走离欲解脱之路的人确实很少,而很少的原因并不是离欲较辛苦,而是同类太少。也就是说,若世间修道、成道者多,则行善、离欲反而有很多人趋之,为恶则少了。这就是因缘法,因缘在改变人、在决定人类的走向。所以从佛教立场言,要救世间就要有更多贤圣的因缘为伴,而圣者的出现不是靠发愿,而是靠正法住世。培育圣贤绝不是像世间人以“吸引同业”为方法,不是找更多人出家或壮大某派系,而是开拓八正道,让正法住世,让人们在行于古仙人道时,明白生命的真谛趋向“离欲向于舍”的无我清净。 所以佛教的慈悲,是看到世间“拉人入伙,相濡以沫”的习惯,不管是为善为恶,都有强化自我的色彩,都会形成“爱取有”的力量,让世间更迷惑无明贪爱,是非争执不断,所以不想相牵入火坑,不想“己所不欲而施于人”,不愿造成“两相情愿”的业习污染世间。见因缘牵动之法者,对以前自以为是的习惯,生起惭愧,不想再以“思求欲”为习,以此同体慈悲,对正见不疑不惑,即使孤单上路也不改对正法的信念,就会生起喜的力量。对世间不黏著,对僧众不相惑,对涅槃解脱愿趋向为舍。所以二转法轮后,四无量心自然生起。亦即,没有入果就没有真的四无量心,这四无量心不是像教界流行的靠观想而修的,也绝对不是舍不得众生,而是舍得自我与世间,以如此慈悲正行才让八正道留传世间。所以佛陀又遗言说“我不摄受僧团,是法在摄受。”佛教寺庙是以法摄僧,本来也没有会长、方丈、监院之职,但因行于世间而不得不施设,若寺庙中出现拉人出家以壮大僧团,或聚众争取职位权势,这就是走世间的俗路。若是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则是走八正道的路,则是在住持正法,是在转法轮。(注) 因缘是多面的,眼前的路是多条的,以正见作择法觉支(即选择离欲之法)或为了个人的丰功伟业作打算,关系著道场与佛教的存亡与正法的安住,这是我佛门人应当明白抉择而依法笃行的。八正道不是小乘法,是解脱法,更是菩萨具备慈悲必学必行之道。 注:三转十二行法轮(正确菩提道次第) 初转四圣谛—悟“道”: 觉缘起—知集→知灭→知味→知患→离 亲近善知识(悟道者),听闻正法,如理思维。 《慧解脱》善知识:纯一满净具梵行,知教授八正道者。 二转四圣谛—修“道” 修八正道—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继续如理思维(四念处),法随法行(法次法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